早上,听一个公募基金的Y总说:这几天坐轮渡上班,发现在轮渡上遇到好多同事,前天遇见6个,昨天居然遇见了8个,这还是我们公司的同事,如果加上面熟的其他公司的人,估计这一船有十几号人是基金或券商的。这船我经常坐,去年就很少遇到熟面孔。难道大家都消费降级了?
我说:那说明家住得近,就住在江边,所以去坐轮渡。
Y总说:不是的。我还问过几个人,他们有骑共享单车来的,有坐公交车来的。关键这帮子人前几年大多是打车或者开车去上班的。我在公司也问过其他同事,一些之前喜欢打车的人现在交通工具也转为地铁了。
我说:难怪现在上海地铁通勤数据超过2019年了。你们公司还是沪上排名前几的基金公司,员工都已经开始这样过紧日子了,那其他小基金公司岂不更惨?听说某司原来每年雷打不动是在4月份发奖金的,结果今年到现在一点动静也没有。不知你司怎样?
Y总:我司目前也是一点动静也没有。今年到底怎样发,估计老板们也不一定搞清楚。有些基金经理在2020年或是2021年头脑发热,买了高价房子的,现在压力也很大。房价跌了那么多,管的产品的净值的跌幅有的比房价还大,压力山大。原先有些基金经理想辞职做私募的,估计现在肯定会等等看了。
我说:现在做私募,死得更快。我有一个同事,2018年出来做私募,后来遇上了几年的大牛市,业绩非常好,几年时间规模就做到了小50亿。于是,在2021年的时候,就换了个超大的办公室,装修很精美,摩拳擦掌准备干到百亿规模。可是他投资比较偏好医药和消费,还尤其偏好港股的医药,那这两年就遇到了麻烦,已经写了两年的道歉信了 。还有一个网红私募,去年初的时候抓到一波人工智能的行情,然后半年业绩大涨50%,之后就业绩一路下滑,现在只有六毛多了。他好像是从AI出来后,居然做空英伟达,后来又投了医药和港股,吃到大跌后大反弹前又清仓了。好运气用完了,节奏就一直错。听说近期又投了数字货币,再次被打脸。
Y总说:创新药真是狗都不理,港股的医药更是连成交量都没有,也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
我说:是啊,生物药确实很差,融资困难还遇到美国打压,负面因素接连不断。倒是中药平稳很多,业绩质量很高,有些股息率甚至都超过了公用事业股,我现在就一直在定投中药ETF,感受比创新药好太多。倒是卖方研究员们,对中药的关注度还不高。很多年轻的卖方研究员就是看趋势,煤炭涨了就说煤炭,黄金涨了就又一窝蜂去说黄金,前瞻性的研究不多。研究所养了那么一大帮子人,都是牛市高峰期扩充的,万一降佣了,这帮人就会严重供应过剩了。
Y总说:降佣一直有风声,但啥时候落地谁也不知道。
我说:沿着吴主席的思路,如果市场持续不景气,让利于基民迟早会有的。今年是“破除金融精英论”提出一周年,银行已经率先在破除了,之后是券商,轮着来也快到基金了。真正的寒冬可能还没有到来,大家都自求多福吧。
Y总说:关键是现在大家待遇降了,按理说大家应该躺平了吧,结果反而更卷了,工作量明显比往年还增加了。每天想着KPI就发愁,市场这么差,还定了那么高的KPI。
我说:这倒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位保险资管的老领导。他喜欢在逆势扩张,特喜欢在熊市招人,说是熊市招进来的人很多是从基金或券商出来的人,有经验,能力强,关键是比牛市招人要便宜很多。这种高性价比的新员工还能对老员工形成一种威慑,然后他就能打压高价的老员工。这种老板也是绝了。虽然短期占了便宜,但长期看伤害了员工的感情,伤害了员工与公司同舟共济的决心。口碑坏了,人心也就散了。
Y总说:这几年才入行的年轻人,很多都没有真正经历过金融寒冬。2005年时的大熊市才叫残酷,很多大券商那时都差点撑不住快破产了。那时相亲,一说是做金融的,人家扭头就走了,谈都不和你谈。不说了,抱怨是没有用的。还有一大堆事情要处理呢。降低工作预期,降低生活预期,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基金圈打工人度过寒冬的硬道理。
我说:您境界太高了。加油!大家一起加油!
本文完全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请相关从业人员切勿对号入座,也请千万不要打听。假的,全是假的。
求转发,求点赞,但求不要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