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寅恪说,万万不要以自己的学问为职业。
很有道理啊。你一旦把学问或者说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兴趣作为自己谋生的职业时,你就会遭遇到你的老板,你的同事,还会遭遇到学霸或是这个行业的把头,你就会去考虑这些人的想法,去迎合他们,你就会偏离你内心真正想做的学问。
如果你做这件事情是因为别人强迫你去做,或者说我必须要去做,然后,你就会发现你失去了做学问或者说这件事的乐趣了。不图任何回报,也不因为任何压力,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真正想去做这件事情,才是真正的兴趣。
但人活在现实世界中,总要先能保证自己和家人能在这个世上安身立命。你就必须先掌握一门手艺或者是谋生的手段,然后在业余时间再去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兴趣爱好。
这个事例很多,比如刘慈欣电厂上班业余写三体。当然,还可以反过来看,所谓的专家的言论,有时可能也并非是其内心真正所想,而是在权衡各种内外压力后发出的。
投资这个职业也一样。只要你有老板,只有你有投资人,你就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的意见。或许你入行的初心是热爱投资这个行业的,但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在一步步远离投资的初心。你要么变成“老油条”基金经理,要么变得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当你衣食无忧或者你有份稳定的饭碗之后,把投资当作一份业余爱好,或许才可寻回做投资的初心。
2. 人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既没有显赫的出身,也不一定会在人生路上遭遇什么显赫的贵人。虽然我们从幼时起,就被动或主动地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当什么家之类的,然后在人生的旅途中,又常会因为某些小成就或是某些小惊喜而自鸣得意,常会误认为自己就是那天选之人。
人在少年时或者青年时代,确实要有大理想,在未知的人生面前,有志向总归比毫无目标要有意义。
但人到中年之后,在你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在你对自己对时代有更多的认知之后,可能就会越来越明白自己在时代面前的无力感。
人生无大志,只求六十分。既非消极,也非遁世,更多地是对人生的一种从容,一种与自己的和解,一种对时代使命认知的通透。
我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那时候的大学生还算是天之骄子,一年的招生量全国不到百万。我记得刚入学的时候,老班长和我们一帮新生坐在大礼堂前的草坪上,指着熙熙攘攘的天之骄子们说:“我们不要骄傲,我们都是凡人,这世界容纳不了这么多的天之骄子的。我们的人生答卷刚刚开始。”
老班长是我们同学中行政级别最高的,但也是很低调的。几十年后,再回头看,这么多天之骄子们,这么多当年踌躇满志的同学们,又有几人会给自己的人生打个高分呢?我们已经是很幸运的一代人了,仅凭几场考试就能所谓的出人头地,至少多数人能给自己一个中产的生活。
只求六十分,其实是一种心态。可以自由地阅读,自由地写作,自由地去做一些自己年轻时想做而又没时间去做的事情,不用去过多地考虑做这件事的功利,也不用太在意周围人的眼光。好好地活着,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去活着,人生也不算来走过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