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金融体制内外的温差感受越来越大了。如果把一帮曾经都在金融机构内就业的人放在一起聚会,就会发现离开正规机构去做野战大V的人都生龙活虎、干劲十足,而留在体制内的人都面露愁容、怨声载道。
证券行业本来就是一个周期性极强的行业,从业人员的待遇随着市场的涨跌而起起伏伏,这是很正常的行业现象。但这次不太一样。三年多前的那场牛市是基金重仓股推动的牛市,是史上第一次完全由机构主导推动的牛市,涨跌同源,所以接下来的大熊市也是机构损失最为惨重。
基民怨气冲天。严监管也就随之而来。就像之前的房地产大周期中,每轮房价暴涨之后,就会跟着来一轮大调控,房地产企业的行为就会被严格约束。
在往年的熊市中,最先倒下的是野路子机构或个人,正规金融机构往往是避风港。但这次不一样,金融机构是众矢之的,因此大型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受伤反而更严重。
金融行业,国之重器,确实应该严监管。怎么掌握监管的尺度是个高难度的活,既要防止一管就死,也要防止一放就乱。
比如说,证券从业人员自身是不能买卖股票的,连亲属也不能。其实,大多数证券从业人员是较难接触到内幕信息的,有些人确实能接触到,但在大数据高度发达的今天,想搞老鼠仓或内幕交易,第一是很容易被查到,第二是想搞的人自己能不能炒股都不影响他去搞。
截至2024年11月28日,证券从业人员总数为为33.76万人,相比于年初减少了1.45万人,相比于2021年底减少了2.23万人。这还只是有执业资格的人数,实际减少的人数更多。
在今年年中的时候,有统计说两市的日均活跃账户数也就5000万左右,而证券从业人员是相对较为专业且热衷于投资的人,如果从业人员自身再加4个亲属,那就是170万—200万左右的活跃账户,这对于提高市场热度是会大大促进的。同时,从业人员如果不参与交易,又怎么能熟悉业务,怎么能与客户共情呢?
相比于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软件供应商虽然也是从事金融行业,但就不在监管序列。比如说,最近很火爆的大牛股——同花顺,老板就鼓励员工炒股。自己都不做交易,怎么知道交易系统的好坏呢?又怎么能跟上客户的情绪变化呢?确实,堵不如疏。
有人说,你去澳门看看,有多少荷官会自己亲自下场参与的?有一定道理,一刀切式的禁止确实在熊市保护了从业人员。但股市和澳门还是有差别的,从美股来看,股市整体长期反映的其实是货币贬值,若能长期投资优质股还会有更好的结构性收益。当然,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盈亏自负是深入人心的道理。
除了严禁炒股之外,从业人员的几乎所有的从业行为也都被严格严格地监管着。比如说,从业人员也可以做直播,卖方研究员还可以发研报来点评市场,但这些目前看也都逐渐流于形式了。和野生大V相比,专业性是有了,但在各种限定下,影响力却丢了。
在裁员降薪的大潮下,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卖方首席或是投行精英,金融从业人员的高薪辉煌短期内已难以再现。而在展业方面,正规军从业人员却是被绑缚了手脚,去和灵活的野战军们竞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这就像当年的网约车大战一样,正规的有牌照的出租车公司几乎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只能被动加入使用网约车APP,牌照的壁垒优势几乎丧失。拥有金融牌照的正规军们迟早也会面临这样的危机时刻的。
得流量者得天下。当金融产品越来越趋向标准化的ETF产品时,当不管是年轻一代还是有钱的退休老人都已经习惯了短视频时,线上运营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电信运营牌照在二十多年前可比现在的金融牌照要稀有,还要值钱。但又怎样?腾讯硬生生把三大运营商给干成了通道,市值也比三大运营商市值的总和还要高。现在的东方财富的市值就超过了中信证券,同花顺的市值也几乎超过了中金公司。时代在变化,死抱着牌照壁垒,结局一定是慢慢衰弱。
当正规军们还在忙于应对各项检查时,很多的野生大V已经从九月底的行情中赚得盆满钵满了。公域导流,私域变现。一边赚机构的广告费,一边赚粉丝家人们的讲课费。
有时在想,监管层在给投资者各种减负。明面上是减了,但实质上真的减少了么?比如说,大家都不想看电视上或网络上免费的财经评论,于是电视主播、券商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们纷纷下海去了,入群或参加线下会议,入会费就不知付出了多少。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情绪价值。在金融标准化的时代,情绪价值的市场空间只会越来越大。如何给投资者更好的投资陪伴,传统金融机构们可能还没有准备好,或者说反应还不够灵活。
除了一些纯野生的草根大V之外,一些很活跃的野战军们其实都出自正规金融机构,他们及早地发现了情绪陪伴的商业模式,主动或被动地从正规军中撤出,并已在这大潮中抢得了流量先机,比如望京博格,表韭,聪投,牛壮,孙万龙,等等。
当行业在剧变,当行业性价比在快速降低,求稳还是求发展,每个从业人员或许都需要重新检视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