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大V,中国本轮创新药周期走到哪了?

文摘   2024-04-18 10:10   上海  

前段时间,有人正告我说:你有产业、卖方和买方的工作经历,你是有能力写出好的深度文章的,你应该将自己的各个平台打通,好好经营一下,努力成为一个大V。并和我说了成为大V的种种好处。还给我举了个例子,说是某司高管坚持每日发布他幼子的跑步健身的视频,在坚持一年多以后终于火了,然后收获颇多。


说得我心痒痒的。之前比较懒散,虽然也有十万加的文章,也有一些粉丝,但由于更新不勤,公号和其他平台确实一直不温不火的。


说干就干!找到一条成功的方法,然后不停地去重复,似乎就是成功的方法。


经过几次尝试之后,终于发现成为大V并没有那么容易。你努力了,不一定有回报,而你不经意的创作,偶尔却有意外的惊喜。在互联网上,经常是运气比努力更重要。运气不可求,那就只剩下努力了。于是,继续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继续去寻找可重复的成功的方法。


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很疲惫,人也变得很焦躁。更主要的是,发现生活节奏乱了。之前写公号,主要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而现在要专门预留大段时间去思考,发现对工作和生活影响较大。


今天早上做了个梦,梦见带着家人在国外旅行,途中去买火车票,然后就出了很多波折,折腾来折腾去的。后来就猛地醒了,发现才凌晨2点多。然后就顿悟了。


是呀,对于普通人而言,大V是可遇不可求的。在网上创作的门槛很低,但正因为低门槛,成为大V的门槛反而是非常的高。这就像炒股炒基金一样,人人都可以去开户,但真正能做到职业投资并以此为生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你所看到的大V都是大浪淘沙之后幸存下来的。要么是普通人具有极好的运气,要么是专业团队在背后的打造。而当你仔细研究这些成为大V的密码之后,发现与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一定契合,要迎合流量密码还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每个人的选择是不一样的。


现在有无数的年轻人在拍视频,或是上班划水偷偷写公号。我觉得成为大V就和期望在股市一夜暴富一样,都是普通人应该坚决摒弃的。


普通人做投资,心态更应该是理财思路而不是暴富心态。至于做公号或者视频呢,可以当做是一种记录和分享,在此过程中若能遇到志同道合者那就是意外之喜。反正我现在是这么想的。


话说得有些多了。还是回到投资上来。最近几年,医药股尤其是创新药板块跌跌不休,任何的反弹似乎都和创新药无关,港股的创新药昨天刚刚创出新低了。很多医药持有人都已经跌麻了。半导体的新周期都已经呼之欲出了,创新药的周期怎么还遥遥无期的样子呢?


本轮创新药周期完成之后,将会是中国第一轮完整的创新药周期。


大概在2014—2015年的时候,中国创新药周期开始萌芽,那时开始有部分先行的归国大咖们陆续创办biotech企业,国内像恒瑞医药等一些大型制药厂也开始逐渐加大创新药的研发力度。到了2016年的时候,苏州和张江的生物园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伴随着集采的倒逼以及CFDA鼓励创新的政策,同时由于国内庞大而又性价比极高的生物医药领域的毕业生队伍,国内的创新药渐渐热起来了。


金融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类VC/PE,产业引导基金,等等,帮助了大量新设生物医药企业度过了初创的难关。而港股18A和科创板的开通,以及全面的注册制,又给予了这些资金退出的通道。于是,大量的各类的资金蜂蛹而入,伴随着二级市场的股价飙升,迅速创造出了巨大的估值泡沫。在泡沫顶峰期,医药研发人员的年薪百万以上比比皆是,部分融到巨资的biotech的核心人员的年薪千万以上也毫不稀奇。这似乎已经脱离了高性价比的逻辑。我记得当时一些医药基金经理都已经心动了,准备辞职去做个biotech企业。


不出意外的,在2021年,中国第一轮创新药周期达到了顶峰。是的,巧合的是,几乎伴随着一线城市的房价同时达到了顶峰。截至目前,已经调整三年有余,部分已上市企业的市值跌去了九成以上。


今年以来,已经有数家生物企业宣告破产。一月份,博际生物成为国内首家公开破产清算的生物科技类企业,创始人也重新回去打工了。二月份,联拓生物从纳斯达克退市并宣布裁员,计划在年底前终止运营。三月份,蓝盾生物宣布正式推动破产清算程序。


这是已经公开的,没公开的更多。这是一场系统性的大溃败。全球也一样。根据标准普尔全球市场情报 (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 的数据,2023年申请破产清算的biotech企业数量创造了自201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并将势头延续到了2024年。截至2024年2月中旬,bio-tech企业的破产申请数量在所有赛道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工业以及非必需消费品行业。


现存的企业,也在瑟瑟发抖,不停地敲打计算器,计算现金流能支撑的时长。一位知名投资人说,biotech的创新基因,正日益成为企业成长的枷锁。企业为了维持对资本的吸引力,必须增设更多的研发管线,以便让企业研发前景看起来还不错。于是,企业就必须掷更多的骰子。但是,沉没成本是必然的,成功则是偶然的。无效的研发投入往往又会加速了企业现金流的消耗。


所以,无论是企业还是资本市场,必须能找出一个新的范式,能给予企业更合理的估值并支持企业发展下去。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绝大多数biotech最终是要委身于phama的,能卖个好价钱是大多数创新药企业的归宿。小企业的高效研发加上大药企的资金、生产和商业,是制造“重磅炸弹”的完美合体。性价比合理是促进成交的关键。


若从2014年算起,中国第一轮创新药周期已经有十年了,从酝酿到发展再到顶峰,然后再快速衰落,目前是在筑底期。新一轮的周期已经可以看到在酝酿了,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定价标准,都在调整中,以适应未来的新一轮的范式。


biotech小型企业选择上市的地点多数是在香港,而港股市场还叠加受到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影响,因而波动就更加地大。从市值角度看,港股的biotech企业率先进入了并购价值区间。而A股的创新药企业大多现金流充沛,存活是无忧的。


就二级市场投资角度看,创新药领域的个股投资需要较高的专业性,且个股的波动性较大,以行业指数基金的形式来参与或更好,比如生物科技ETF,生物药ETF,恒生生物科技ETF,港股通创新药ETF,等等。

投基手艺人
独立思考,与优秀者同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