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所在的行业经常出各类妖股,所以这个行业我已经很多年都不看了。虽然有些心理准备,但看到这只个股,还是有些吃惊。上市以来基本就没有“认真”上涨过,目前市值“荣膺”京沪深三地最低市值,不到0.95亿元,并且应该还会再低。如果真看基本面的话,这个市值也是大大高估了。
ST退市的股票多了去了,但这么嚣张的也是少见。老板说:就是“明骗”,你能把我咋的?几十亿元就这么套现,然后润到新加坡去了。难道“坡县”真是法外之地?记得前不久一个私募也是明目张胆地逃到了新加坡。
上次见到这么嚣张的人,还是在2015年。当时在一个微信群里,一个曾经业绩很牛逼的、号称专注医药的私募老板,突然给群友们发了个阳光普照的红包,然后留下了一段话,大意就是:“明骗”了,卷钱跑路国外了,国内的韭菜真香。然后把群给解散了,人就再也没出现过了。虽然我不是他的客户,但这件事还是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之后对大部分的私募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揣测。
搞笑的是,这家ST公司居然曾经是卖方研究员强烈推荐的股票。在网上随便查查,研报一大堆,深度研报也有很多篇,里面不乏头部券商或者是新财富首席们的推荐。这里就不点名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查。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买方机构们的业绩会这么差了。买方付出了佣金来购买券商的研究服务,结果卖方居然在推荐这样子的股票。虽然卖方普遍有唱多的职业动能,但造假到如此地步,你稍具常识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即便不敢公开唱空,但也可以闭口不谈,可以不出任何看多报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卖方推荐呢?一般情况下,造假的公司在上市的早中期都是很注重与资本市场交流的,普通的研究员去调研也会得到董秘甚至老板的接待,券商的策略会上更是常客。你想问的问题,可能你还没问,老板就帮你想好了。除了事情的“真相”之外,任何问题都会有你想要的答案。搞得一帮年轻的研究员们,就以为自己和公司很熟,自己能“搞定”公司,于是就开始写报告推荐。当然,里面不排除有少数研究员是真的“别有用心”的。
进入资本市场二十年来,上市公司这样的“坑”见过很多了,以后有时间再专门来讲讲。
做投资越久就越觉得不易,人性的丑恶,自身的弱点,总归会有一次让你在资本市场遇到。如果你在经历两位数的牛熊转换之后,能“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若是能在资本市场长久屹立不倒,那就很值得尊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