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Cicada:所爱在音乐,在万灵,在山海 / 出自 断音了了 期刊

文摘   2024-07-04 12:40   中国台湾  

本文節錄自声音图书馆 断音了了 期刊


Cicada

来自宝岛台湾的宝藏室内乐团,以钢琴、小提琴、大提琴、木吉他的四重奏,为人们描绘内心世界的五彩斑斓,也勾勒天地自然的大美无言。他们的音乐感动无数听众,给人以温暖、慰藉、陪伴、治愈,他们却只想低调地进入你我的世界,做好大家生活里的配乐。


文 / 林佑娴


Cicada 乐团所有作品均使用古典音乐中常用真实乐器——钢琴、大小提琴、木吉他等实时录制 / 现场演奏,自然与 “ 古典 ” 相关;而所谓 “ 跨界 ” ,是指他们作品并非一般意义上古典音乐名作的重现,而全由团员原创,曲风等表现形式上则更接近于现代音乐中后摇滚、新古典(Neo Classical)、实验音乐等的风格。


人们从中既听得到古典音乐框架下的正统感,亦品得出现代音乐体系中的轻松自由。严肃而有情趣,可爱不失认真,深情但不矫情,关怀亦有分寸。即便是表达怅惘、忧伤,也是温和且优雅地吐露。种种微妙情绪轻盈无碍地穿流,一幕幕带情节的画面随旋律在脑海中自然浮现,这种充满人情味、接地气又颇有节度的亲切感,让 Cicada 在人们心中有种别样的熨帖之魅力。


触景生情,自此同行



“ Cicada ” 是昆虫 “ 蝉 ” 的英译。乐团得此名,是当时还未毕业的江致洁在创团几年前的某个夏日午后,与同学坐在校园,闲听蝉鸣阵阵,忽觉自己每每意识到蝉出现时,是因听到了它们的声音,而非见其形象。人们习惯有蝉声陪伴的夏天,但通常又不会刻意感受到其存在。


乐团 logo 亦为一瓣纤薄的蝉翼,以此形象表达乐团所作,正是 “ 生活中的配乐 ” 。成立 15 年来,他们入自然之山海,品人心之悲欢,走遍家乡土地,也走向世界天地,用手中的弦与键,温柔地表达着对生命的关照。



2009 年 8 月 7 日 23 时 45 分,台风 “ 莫拉克 ” 在人们盛夏的睡梦中于花莲县沿海悄然登陆。阿里山降水量 24 小时骤然达到 1623.5 mm,48 小时达 2361.0 mm,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约 380 人被活埋……彼时正在美国的江致洁,在电视上看到灾情报导后,情难自禁,20 分钟内用钢琴谱出了曲子《Over the Sea / Under the Water》(浮游在海上的岛屿 / 潜沉于水下的人们),表达对家园被毁的悲恸,和对同胞及万物凋零的哀思。这份触景生情的灵光之现,亦成她创立 Cicada 乐团的契机。



同年,Cicada乐团由江致洁和当时的小提琴手、大提琴手和吉他手共同创立。由她作为团长并担任钢琴手。那首即兴创作的《Over the Sea / Under the Water》,也成为当年乐团发行的首张同名EP的首曲。灾难带来的伤痛和挣扎,重建家园时的奋起和决心,种种复杂心绪交织于曲中,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听众。


Cicada 团长致洁(by 桃)



古典与非古典交织的新古典



作为团长的致洁并非音乐科班出身,只是在她生长的那个年代的台湾,学钢琴有如大陆小孩学英文一样,只是将其作为一项不必专门从事但必须具此 “ 艺术特长 ” 的技能。但不自主的选择,往往是苦多于乐的。从三四岁开始,不明所以地弹到十几岁,厌倦、迷茫混合着青春期的躁动和叛逆,致洁开始渐渐怠于练琴,转而迷上了更直接、奔放、自由的摇滚乐,还在摇滚乐队里做过几年乐手。事实上,一直到创立 Cicada 前,她已有近 10 年未弹钢琴,而就在起意写《Over the Sea / Under the Water》的当下,致洁才突然感到唯有钢琴最适合表达曲子的意境、自己的心情,于是那暌违已久的感觉,在一点点被唤回、养成。


两位提琴手则是不折不扣的古典音乐科班生。大提琴手杨庭祯在摄影师父母的栽培下,自小学习音乐、绘画、舞蹈,后来选择在音乐的道路上继续深造,一路从小学的音乐班念到大学的音乐系,底蕴深厚。小提琴手许罡恺三岁学琴,一直对其保持着兴趣和热情。父母本希望他做医生,他却见缝插针地玩命练琴,甚至累到住院,最终以普通高中生身份考入东吴音乐系,攻下如此高难挑战实在堪称奇迹。


木吉他手蔡巽洋的父母是业余的乐器爱好者,在他们影响下,巽洋从小就尝试各种乐器,尝试到吉他之后便一直弹了下去。因他有习练其他乐器的基础,遂能跳出单一的 “ 吉他思维 ” ,不仅懂简谱和吉他谱,还能够用五线谱和另几位古典音乐体系出身的团员们进行无障碍对话。这是他相较一般吉他手的特别之处。


Cicada 成团于 2009 年,现任团员左起为木吉他手蔡巽洋、钢琴手兼团长江致洁、小提琴手许罡恺、大提琴手杨庭祯(桃子)。



对音乐同样的热爱与对创作同样的热情,让有着不同经历和教育背景的他们,相吸引、相聚集、相共事,在差异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 如果我们全都是非常 “ 古典 ” 的一类人,可能做出来的音乐不会像现在这样。所以我们是一个混合了很多不同脉络而创造出的乐团。” 团长致洁说。



那些没用语言表达的,用音乐说



团长致洁作为 Cicada 主创,基本以钢琴独奏来完成乐谱初稿,交给其他乐手后,他们再根据致洁对某段旋律意境的诠释,去调整节奏、强弱,确定每种乐器出现的位置,最终具象为更精准的表达。非科班出身的致洁和科班生庭祯、罡恺因所受音乐教育背景的不同,思维方式亦有差异,起初的交流难免需要更多磨合,而致洁并未因此畏难,反而一直保持自学。大学时旁听的很多音乐系课程,奠定了她后来的创作基础,而对音乐的喜爱也激励着她一直保持着研究的兴趣。致洁经常查阅音乐方面的专业数据、书籍,或在遇到问题时找音乐科班的朋友请教,短则一节课,长则两个月。长此以往,致洁在古典音乐方面的积累愈发专业,和科班乐手们的配合也愈加默契。“ 从一开始的乱七八糟,到现在基本上都蛮OK,我想要表现的都可以写得出来。” 她很自信、开心地说。


或许于她而言,学习的乐趣正在于此,有收获结果的喜悦,亦有享受过程的幸福,由热爱而来的动力,从来都真诚、自主且持久。在旅行中获得的身心愉悦和创作灵感令江致洁产生持续的动力探索自然。


俯瞰台湾中央山脉(致洁提供)


事实上,Cicada 的音乐向来以画面感著称。无论表达内心情感,还是记录生活事件,抑或描画自然山水,都容易让人随音乐联想到属于自己的场景,代入自己的情感,从串流媒体评论区大家对他们作品的感受分享之众便可见一斑。致洁认为若以中国画作比,Cicada 的音乐更像写意山水画,在一些具体段落会通过技法去具象地模拟某物某景,而整体来听又有种感性的意境在,不刻意言说而自得韵致。


蝉:隐其形,鸣其声




从主题的选取,到创作前的深入实践,再到创作时的全情投入,录制时的舍易求难,Cicada 始终都在一条不拥挤也不喧嚣,但绝对深厚、深情且深刻的路上笃定从容地前行着。他们不囿于小情小爱,心怀天地山海;不媚于流量拥趸,忠于内心所趋;不流于大众之娱,选择严肃创作。也恰是这份从心底流出的真诚、热忱以至虔诚,打动了太多听众的心。网络媒体上关于Cicada的社群里,经常看得到网友们表达从他们的音乐中获得慰藉、陪伴的温情,度过低谷、受到激励的力量,重拾对生活、对生命的希望的。而对 Cicada 自身来说,他们本从不抱有要迎合听众的心态去创作,只专注做好自己,至于可收获几多共鸣,便如他们的音乐一样——顺其自然。


在不加留意的时候,Cicada 的音乐不着痕迹地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存而不显;而当你愿意静下心来,走进他们的世界,又分明会听到一片广阔无垠也晶莹剔透,热血澎湃也温情脉脉的美丽新天地。这正如蝉一样,其身轻薄似无,其声明亮实有,有无之间,恰为团长致洁所言:“ 我们希望能透过音乐,低调地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带来一些以温柔而内敛的情绪与感触。”


2023巡演纪录

2023巡演纪录(by Alan)

2023巡演纪录(by Alan)








Cicada 15 周年

未曾消逝的深爱

过去从未消失,我们深爱与凝视的事物,比如一首歌与一片森林、比如湿地与海豚……他们依然都在,等待被再次演奏、被你我想起。


Cicada 相信:「每首曲子都会演化,它们跟着我们一起成长。」


任过往被无数次现场与时间的风雨冲刷,回返原来通往了情绪海潮沉淀后的全新演绎,作为 Cicada 多年踏查、描绘台湾山海的一次回顾记录,更精准地以音符追逐音符,用情感锚定情绪。


当我们以现下回溯从前,有些深爱与感动,依然与这些声音紧紧相连。







Cicada 15周年音乐会

《回返 The Revisit》

秀动已启售


8/16(五) 北京|East Live

8/17(六) 上海|瓦肆

8/18(日) 南京|1701

8/23(五) 厦门|福馆

8/24(六) 深圳|B10

8/25(日) 广州|声音共和




点击二维码或阅读原文购票

Cicada 


风潮音乐
用音乐感受生活,用音乐享受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