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根据文献与文物的双重印证,构建甲胄发展的历史框架。
2.图片丰富精美,直观感受古代武备文化的独特魅力。
3.随书附赠四张甲胄的形制、演变图表,全面展现甲胄的历史发展脉络。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史中,每一个民族的战争史都是其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不断的征战中,集精神、智慧、技术、财富于一体的武备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阶段武器的制作水平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最为突出的标记,它们拥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书作者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事件,通过对古籍史料的研读,并结合相关的绘画、雕塑,以及历代出土的甲胄实物和诸多收藏家的藏品进行反复考证,归纳出了跨越三千余年的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脉络,对代表性的甲胄装备做出了细致的描述与讲解。
【作者简介】
龚剑,四川成都人,中国武备研究学者、收藏家、中国多家拍卖公司西藏艺术品顾问。作为独立学者,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国际大型藏学研讨活动。现任四川省刀剑收藏协会秘书长、山西省刀剑收藏协会理事、河北省刀剑收藏协会理事、浙江省青铜古兵器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在国内专业期刊发表多篇武备类研究文章,著有《中国刀剑史》《西藏武备考》等。
【目录】
第一章 商周甲胄
一、青铜胄
二、青铜甲
三、皮甲胄
四、铁甲胄
五、小结
第二章 秦朝甲胄
一、兵马俑甲胄 42
二、陪葬坑石甲胄 45
三、小结 52
第三章 汉朝 三国甲胄
一、史料中的铠甲
二、武库
三、考古中的甲胄
四、铭文甲胄片
五、小结
第四章 南北朝甲胄
一、史料中的甲胄 98
二、考古中的胄 105
三、甲
四、具装铠
五、小结
第五章 隋唐甲胄
一、史料中的隋唐甲胄
二、唐甲的分类解读
三、考古中的唐甲
四、具装铠
五、唐胄
六、不同区域的唐甲形制
七、八瓣胄源流
八、图像、雕塑中的军制、神将甲胄
九、裲裆甲、唐甲的遗风
十、小结
第六章 五代十国甲胄
一、史料中的甲胄
二、甲胄形制
三、小结
第七章 辽朝甲胄
一、史料中的辽甲
二、生产制作、储存
三、壁画与雕塑中的甲胄
四、考古与实物
五、小结
第八章 宋朝甲胄
一、史料中的宋甲胄
二、铠甲形制
三、绘画、雕塑中的甲胄
四、实物
五、总结
第九章 金朝甲胄
一、史料中的金军甲胄
二、军中甲胄
三、金军骑兵
四、军器生产
五、绘画、雕塑中的金军甲胄
六、小结
第十章 西甲、青唐羌、大理甲胄
一、史料中的西夏甲胄 358
二、考古中的西夏甲胄 362
三、生产管理 365
四、小结 368
第十一章 大蒙古国、元朝、四大汗国甲胄
一、史料中的蒙、元甲胄
二、生产制作与管理
三、形制
四、考古与实物
五、小结
第十二章 明朝甲胄
一、史料中的甲胄
二、生产管理
三、考古与实物
四、绘画、雕塑中的甲胄
五、收藏实物
六、同时期的蒙古甲胄
七、同时期的朝鲜甲胄
八、小结
第十三章 清朝甲胄
一、入关之前的甲胄
二、清初的甲胄
三、改制后的甲胄
四、宫廷仪卫大阅甲盔的制作与贮藏
五、绘画、雕塑与实物中的甲胄
六、同时期蒙古风格盔
七、小结
附录一 西藏甲胄
一、史料中的西藏甲胄
二、壁画、绢画中的西藏甲胄
三、影像中的西藏甲胄
四、考古文物中的西藏甲胄
五、盔
六、甲
七、小结
附录二 彝族甲胄
一、史料中的彝族皮甲
二、现存实物
三、制作
四、小结
写在最后
【精彩书摘】
隋唐甲胄·楔子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军攻陷建康, 南朝陈亡,中国再度统一。至公元 619 年王世充废隋越王杨侗为止,国祚仅 38 年。隋朝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朝代。
公元 618 年李渊迫使隋恭帝杨侑禅位,建立唐朝,将都城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封嫡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嫡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嫡四子李元吉为齐王。秦王李世民扫灭隋末群雄,受封天策上将。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失和。公元 626 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李建成、李元吉,控制长安。李渊禅让帝位,成为太上皇,唐太宗李世民继位,改年号“贞观”。
公元 629 年,名将李靖率军奇袭东突厥,次年东突厥灭亡,北方各族入贡长安,诸族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公元 635 年,李靖攻占吐谷浑;公元 641 年,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通婚。唐太宗贞观时期国家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去世后,高宗李治即位。公元657年,苏定方西征攻灭西突厥汗国,疆域西扩至咸海与阿姆河一带,设安西都护府于碎叶城。公元 656 年起,李治因健康原因,政事逐渐交武后处理,武后成为最高统治者之一,与高宗并称“二圣”。武后于公元 690 年废睿宗
李旦,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即武周,改东都洛阳为“神都”。公元 705 年,经“神龙革命”,武则天还祚于李显。公元 712 年,睿宗禅让帝位,李隆基即位,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与其党羽,唐朝进入了第二个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唐玄宗天宝时期,国事败坏,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为平息叛乱,调河陇边兵军入关,吐蕃趁机夺取安西四镇和陇西,唐朝势力被逐出中亚。“安史之乱”历经八年之后被平定,唐朝自此一蹶不振,内陷党争,宦官把持朝政;外困藩镇割据;吐蕃、回纥不断入寇侵扰。
晚唐时因为政治腐败,爆发了民变,其中黄巢之乱破坏了江南经济,使唐朝完全瓦解。最后唐朝被朱温控制,朱温于公元 907 年逼唐哀帝禅位,唐朝彻底灭亡。
隋、唐甲胄主体承袭南北朝的风格,随着唐朝开拓西域,甲胄也吸取了部分西域风格;盛唐时期形成了系统完善的甲胄形制,对五代、两宋的甲胄形制产生了深刻影响。至 2019 年前,隋、唐甲胄并无完整实物出土,近百年陆续出土的都是较为零散的甲片。荣获2021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中的慕容智墓出土了完整初唐甲胄一套。同时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在真实甲胄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化的甲胄形式,这种形式的甲胄成为后世佛教天王、道教神将的甲胄范例。
《唐六典》中虽然详细记载了军制甲胄的名称,但是并无对形制的详细描述。造成今人研究唐甲胄形制时,遇到了极大的障碍。本章节立足现存的唐朝塑像、石雕、壁画、考古资料,对安西都护府(西北)、中原地区、吐蕃不同区域的甲胄式样分析,尽量归纳隋唐甲胄的形制。
【前言/序言】
序
甲胄是冷兵器时代武备系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装备之一。通常意义认为甲胄是个人防护具,这样的理解相对狭隘,其实甲胄核心的意义不是防护,而是进攻。《战国策》《史记》中对勇武的赞美必称“被坚执锐”,“坚”就是指铠甲,冷兵器时代的重甲武士,是整个军队进攻的核心力量,甲胄的多寡往往代表着国家、军队实力。近代对甲胄的研究往往只强调甲胄的防护卫体功能,防护只是甲胄的基本功能,而甲胄所代表的核心意义是具有强大的进攻能力,甲胄实际上是整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柱石,是历代王朝严格管控的军事
物资。
新中国成立之后,诸多学者前贤对中国甲胄有过相应的梳理和解读,周纬、杨泓、白荣金先生是此研究方向的代表。随着文物资料的丰富,中国甲胄的研究内容不断更新。本书系统梳理了从商周至明清这三千余年的甲胄发展历史,立足考古发掘文物、陶俑、塑像、绘画、现存收藏实物,对历代甲胄的形制、制作、管理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前贤的基础上,填补了更多中国甲胄的细节。本书同时对中国甲胄在历代的演化过程中,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和对外产生
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书按照编年史编写,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青铜时代,涵盖商至战国 ;第二阶段是钢铁时代,从战国晚期至明清。第二阶段中,重点对唐朝甲胄、吐蕃甲胄进行了分析解构,分析了真正的唐朝甲胄的式样,同时对自唐朝开始的神将风格甲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对宋辽、宋金战争三朝的甲胄形制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蒙古势力崛起后,中国甲胄再一次发生巨变,深远地影响了明、清两朝。对于蒙、元甲胄的细节,以往的研究是不够充分的,本书第一次通过诸多史料和实物还原蒙古甲胄细节。
中国甲胄研究相对较为冷僻,国内学者和学界介入不深,除了三十年前的先贤学者著书撰写了一部分理论后,至今在理论上并无更多进步。笔者在收藏历代武备实物的同时,潜心研究中国武备二十余年,通过大量查阅古籍、参观各地博物馆和古迹、拜访诸多收藏家,力求将历代甲胄实物、造像与历史对应,并用这些遗存的实物细节做拼图,去解读中国甲胄背后的历史故事,准确还原它们的形制与细节,填补中国武备研究的空白。
出版信息
著者 龚剑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60437
版次 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出版时间 2025-01-01
用纸 胶版纸
页数 1178
套装数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