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次将江苏道教文化置于江南文脉和中国道教的整体视域中,依据历史文献、道教经典、地方志、田野调查所获的资料,以江苏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为经,以对江苏道教思想、教义、人物、道派、道书、道术和科仪的个案研究为纬,通过经纬交织的方式,对江苏道教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通过深入探讨江苏道教文化的演变发展、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分析其与整个江苏社会文化和中国道教文化的复杂关系与交互影响,不仅展示了江苏道教文化的地域特点及江南文脉的精神风貌,而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推进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深入展开,这对于今天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孙亦平,历史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美国哈佛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通信评审专家;教育部社科基金通信评审专家。主要著作有《东亚道教研究》、《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杜光庭评传》、《道教的思想与信仰》,《道教文化》、《道教思想研究论集》等,主编《西方宗教学名署提要》,与人合著《惠能评传》,《如来禅》。另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哲学史》、《南京大学学报》和台湾的《哲学与文化》(SSCI)、《孔孟月刊》等海內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基金项目,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江苏道教文化的多重源头
第二章 三国东吴时的道教文化
第三章 两晋道教与世家大族
第四章 上清派在茅山的兴起
第五章 灵宝经与三洞经书
第六章 南朝道教文化的新发展
第七章 隋帝在江南开展崇道活动
第八章 唐代江苏道教的繁荣兴盛
第九章 五代北宋江苏道教的持续
第十章 南宋江苏道教的地方化
第十一章 元代道教新格局在江苏形成
第十二章 明代江苏道教:从中心到边缘
第十三章 江苏道教在清代的延续
第十四章 民国时期的江苏道教文化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苏道教宫观一览表
后记
【前言/序言】
传说江苏句曲山,因信 奉汉代三茅真人而改名茅山 ,被赞为“第一福地,第八 洞天”。史载苏州玄妙观, 明清时期观前商贾云集,庙 市闻名全国。许多大名鼎鼎 的道教历史人物籍贯江苏, 如东汉张道陵、东晋葛洪、 南朝陆修静和陶弘景、隋朝 王远知、唐代吴筠、宋代朱 自英、元代杜道坚、明代陆 西星、清代笪重光等。已经 羽化的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 黎遇航道长,已故著名道教 学者陈国符教授,也是江苏 人。另有许多大名鼎鼎的道 教历史人物虽不是江苏人, 但弘扬江苏道教,居功甚伟 ,如宋代张伯端、明代刘渊 然、清代王常月等。改革开 放以来成长起来的道教领袖 人物中,江苏人也不少。江 苏道教传承悠久,史迹丰富 ,宫观众多,影响广泛,江 苏是实至名归的道教大省。 这样一个道教大省,为 其撰写一部涵盖全省的道教 史,很有必要。这样一部道 教史,对学术的贡献自不待 言。此外,此著作可以帮助 关心江苏道教的各界人士对 关心的对象增加深入了解, 还可以帮助江苏道教界人士 和信众系统地了解本省道教 的方方面面,其社会效益不 言而喻。 撰写这样一个道教大省 的道教史,需要搜辑并考证 大量的史料,需要严谨的分 析、综合和进行理论思考, 需要宏大的谋篇布局和明晰 顺畅的阐述,显然工程浩大 。作者孙亦平教授埋头苦干 ,七易其稿,用了十年时间 ,完成了皇皇巨著《江苏道 教文化史》。其撰写过程, 是名副其实的“十年磨一剑” 。 《江苏道教文化史》填 补了道教研究中的一大空白 。认真读完这部巨著,江苏 道教发展的历史脉络和主要 内容,即可了然于胸。孙亦 平教授出色地完成这部巨著 ,不仅仅依靠“十年磨一剑” 的功夫,还因为拥有丰厚的 学术买力。 学术实力,离不开刻苦 学习。孙亦平教授读博期间 ,接受了研究道教的训练, 在导师魏良弢教授的指导下 ,静心研究唐末五代高道杜 光庭的生平和思想,其博士 学位论文题目为“杜光庭思 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博 士学位论文出版后,香港道 教宫观蓬瀛仙馆,邀请她为 《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 撰写了《东瀛高士——杜光 庭大传》一书。 学术实力,离不开勤奋 积累。在撰写《江苏道教文 化史》之前,孙亦平教授已 经承担过相近的课题。孙亦 平教授攻读硕士学位的导师 王友三教授申请到国家社科 基金项目“吴文化研究”后, 指示她承担其中的吴地道教 部分的研究和写作。该项目 的最终成果是王友三主编《 吴文化史丛》(上下册)。 1994年,孙亦平教授将 自己在《吴文化史丛》中承 担的部分内容,概括为《吴 地道教概述》一文发表。《 吴地道教概述》提出的观点 认为:“吴人好道,始于三 国吴主孙权的倡导。孙权兴 起的崇道之风,绵延吹送千 年而不绝,构成了吴人生活 和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地道教建构的上下有等 、尊贵有别的神灵世界,不 仅是对当时现实社会的曲折 反映,而且在中国道教史上 曾产生很大的影响。”“吴地 道教的道术始终以炼丹和存 思为主,其他各种道术仅处 于次要或辅助的地位,起着 配合、充实炼丹和存思之术 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吴地道教的兼融性所具有 的既吸收新因素,又不失旧 特点的重要特色。”“明清两 代五百多年是吴地道教逐渐 走向衰落的时期,衰落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这些结论 都是很中肯的。孙亦平教授 对江苏道教的特点已经有深 刻的认识。但随着对江苏道 教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她更 着力探讨明清时期江苏道教 如何在衰落中延续发展,出 现了哪些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的时代特征?如何以道观为 活动中心而获得江南士绅及 信众的支持,依靠着带有江 南文化特色的道观经济的支 撑,在晚清及民国时期在地 方社会中以自己的方式在传 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等不 同思想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 持续? 《吴地道教概述》发表 后,孙亦平教授继续研究江 苏道教,发表了多篇论文。 她在《论全真道龙门派在江 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一文 中说:“在江南传播的龙门 派承丘处机之传,形成了‘ 龙门心法’的传承系统,虽 然出现了一些分支,但大都 具有崇拜吕祖、精严戒律、 重视内丹、与正一道相融合 等特点。龙门派推动了全真 道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孙亦平教授归纳江南龙 门派的特点,很准确。江苏 包括在江南之内。 孙亦平教授在《江苏道 教文化史》中,表现出宽阔 的视野,这也得益于她长期 的学术积累。2002年,江 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她主编 的《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 。孙亦平教授还发表了多篇 评述西方宗教学的论文。其 中《道教与基督教的幸福观 比较——以葛洪与奥古斯丁 为例》一文,比较了中西宗 教基本精神的异同。孙亦平 教授还发表了多篇研究佛教 的论文。其中《张伯端“道 禅合一”思想述评》一文, 从佛教的视角分析道教说: 张伯端通过引禅人道,促进 了道教更新发展。 当年傅斯年教授批评中 国学者忽视对四周邻国的研 究说:“外国学人.能使用 西方的比较材料,故善谈中 国之四裔
出版信息
著者 孙亦平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 9787522739885
版次 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25-01-01
页数 973
套装数量 0
字数 1039000
正文语种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