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学术   2025-01-25 12:32   四川  





【编辑推荐】

关于汉代画像石的综合性研究


【内容简介】

  书稿开篇综述了汉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简史,并对其分布区域与社会背景、艺术表现手法做了细致梳理。书稿主体部分深入考察了墓地祠堂画像石、地下墓室画像石、石阙画像的由来、发展、配置规律与画像内容,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还选取孔望山摩崖造像群为案例,探讨其雕造年代与性质、对我国道教和佛教早期发展的意义。书稿系首部对汉代画像石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著作,研究方法与成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考古学、历史学、美术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均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信立祥,中国汉画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日本博古学会终身会员,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会会员,日本《博古研究》杂志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战国秦汉考古,美术考古,对汉画像石以及汉画像砖、汉壁画有综合研究,对孔望山汉代摩崖造像等进行了多方面的专题研究。


主要著作有:《中国汉代画像石の研究》(东京,同成社,1996年)、《孝堂山石祠》等,译有《人类文明之谜》。




【目录】

序言(俞伟超)


第一章 汉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简史


第二章 汉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和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 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

第一节 汉画像石的制作过程

第二节 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第三节 汉画像石的构图方式

第四节 汉画像石的画像题材分类


第四章 墓地祠堂画像石

第一节 墓地祠堂建筑及其画像的由来

第二节 祠堂后壁楼阁拜谒图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节 幽明两界的车马出行图

第四节 表现人间现实世界的画像

第五节 表现仙人世界和祠主升仙的图像

第六节 表现诸神天上世界内容的画像I

小结


第五章 地下墓室画像石

第一节 地下墓室画像石的由来

第二节 滥觞期的画像石墓及其画像

第三节 成熟期的墓室画像石

小结


第六章 石阙画像


第七章 墓室画像与祠、阙画像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地下之“堂”与地上之“堂”

第二节 “都亭”“驿”与祠堂的关系

第三节 河、桥以及桥上交战图的图像学意义

小结


第八章 江苏连云港孔望山的摩崖画像

第一节 道教人物画像

第二节 佛教内容画像

第三节 孔望山摩崖画像的雕造年代和性质


第九章 汉画像石各分布区间的交流和影响

结束语

后记


【前言/序言】

  汉画像石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具体描绘,但却综合着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能力、战争方式、道德观念、精神信仰以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内容,被人们看作是汉代历史的画卷,对汉文化的研究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

  北宋末年,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著录了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榜题。南宋的洪适在《隶续》中又收录了武氏祠的部分图像摹本及更多的汉画像石榜题。以此为开端,汉代画像石成为金石学的研究内容。金石学的研究目的是“证经补史”,所以这种早期研究的重心是对其榜题内容的考释。但汉画像石既是一种画卷,仅用“证经补史”的方法来研究就远远不够。然而要跨越“证经补史”的局限再前进一步,尚有待于史学研究认识的提高。

  等到这个时机出现,转眼间时间已过去了好几百年。19世纪中叶,对研究古代历史产生转折意义的考古学在欧洲诞生了。20世纪初,日本也开始了近代考古学研究。在这种学术背景下,20世纪初叶,法国的沙畹、色伽兰以及日本的关野贞等人,调查了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的汉画像石,刊印出了一些照相制版的勘察记录。从此,汉代画像石成为美术史和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并日益受到重视。新中国建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全国各地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巨大发展,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四川、山西、陕西、甘肃、云南、浙江等地,不断有汉画像石出土,其总数已达1万块以上。面对如此惊人的众多资料,要真正看懂画像内容,自然应先做好基础性的分类工作。于是,首先关心的就是以下这两个问题。

  一是根据已发现的完整墓室(含崖墓和石棺)、石祠堂、石阙上各类画像的分布位置,探索各类画像的具体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当在这方面得到了基本的规律性认识后,就可以将各地所出大量的零散画像石组合成同一单位,复原其本来面貌。

  二是对各地的汉代画像石进行分区和年代学研究,寻找出汉画像石的发展谱系。

  此外,对画像内容的解释,当然也一直受到大家的关注;而且,以上几个方面的工作当然也是同时和交错进行的。不过,如果从理解汉画像石的历史过程来说,弄清楚不同画像内容的原来分布位置和分区以及年代问题,则一定是最具基础性的。

  关于第一种研究,20世纪40年代时美国人费慰梅已经开始对武氏祠画像作了复原研究,20世纪80年代时蒋英炬更成功地完成了这项重要的研究;但大家都还来不及对各类画像石的原有布置规律作出全面研究和阐述。至于分区、分期研究,由于在整个中国考古学的研究中,这种方法要到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成熟,在此以前,当然不会系统进行。信立祥君是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之际开始研究汉画像石的。在当时,自然首先着重研究分区、分期问题;同时也注意到了汉画像石内容的组合问题。他从1979年开始,第一步是从四川、湖北着手,然后又至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以及山西、陕西等地,仔细观察了数千块汉代画像石,完成了《汉画像石的分区与分期研究》一文,并以这篇论文取得了北京大学1982年的硕士学位(此文1989年正式发表时,又经一定修改)。这是汉画像石研究史上第一篇系统研究,也是为其分区、分期研究打下可信基础的论文。此后,他继续以主要精力研究汉画像石,尤其是着重研究了汉墓上石祠堂的画像、汉墓壁画、孔望山汉代东海庙址摩崖造像中的道教造像等问题,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


出版信息

著者 信立祥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73214294

版次 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24-11-01

用纸 胶版纸

页数 385

套装数量 0

字数 477000

正文语种 中文




汉宋史研究探骊
学习历史,开拓视野,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