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智辉|《河南冶铁技术发展史研究》

学术   2025-01-23 14:43   四川  




【内容简介】

冶金技术就是从矿石中提取金属和金属化合物,然后用各种方法制成具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材料。中国古代金属技术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青铜文化和钢铁文化为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对中华文明的肇建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大量考古材料证实,河南地区是战国、两汉时期中国古代冶铁技术的中心,河南古代的钢铁技术,很大程度上可视为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的缩影。对河南冶铁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从政策、冶铁业态、生产模式、技术发展等角度,对河南冶铁发展史进行梳理,聚焦河南冶铁历史遗存,从考古和技术史的视野来揭示其所凝聚的古人智慧、特殊价值和背后的历史兴衰。对河南地区冶铁发展技术的回顾和思考,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河南地区的古代手工业史和工业史,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挖掘河南地区的文化底蕴,了解其辉煌成就,防止自身文化的丢失,而且也有助于更好地审视自身,丰富对中原古代文明和文化的认识,在守正创新中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发展。


【作者简介】

姚智辉,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科技考古、冶金史。参与辉县孙村遗址、登封南洼遗址、南阳镇平程庄墓地、平顶山应国墓地、新郑铁岭、望京楼遗址、龙门香山寺等诸多考古发掘项目中的科研分析工作。发表专著两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目  录



前言


绪论


 第一节 冶金技术史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的收集整理


  二、调查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研与遗址发掘


   (二)冶炼遗物的采样


  三、检测与实验


  四、综合研究与遗址展示


 第二节 河南地区古代冶铁研究的现状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末


  二、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5


  三、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一章 陨铁的利用和铁矿的分布


 第一节 陨铁与陨铁器


  一、陨铁的特征


  二、河南地区最早的陨铁器


 第二节 河南地区的铁矿分布


  一、古代铁冶矿产资源概况


  二、文献和地质勘探中的河南铁矿


   (一)文献和考古调研中的河南铁矿


   (二)现代勘探中的河南铁矿


 第三节 铁矿石类型与品位


第二章 人工冶铁的兴起与初期发展


 第一节 古代文献中的铁


 第二节 人工冶铁的发轫


  一、冶铁起源标准的界定


  二、人工冶铁技术


   (一)块炼铁和块炼渗碳钢


   (二)铸铁与脱碳铸铁


 第三节 早期人工冶铁制品


  一、早期(公元前5世纪前)人工冶铁制品


  二、早期人工冶铁制品规律与特点


  三、河南地区早期的人工冶铁器


 第四节 对块炼铁技术的初步思考


  一、锻打技术与陨铁、块炼铁


  二、新疆地区早期铁件


  三、中国境内块炼铁技术制品


  四、新疆、甘肃在块炼铁技术传播中的通道作用


第三章 战国时期河南冶铁技术的快速发展


 第一节 铁冶政策


 第二节 战国时期河南地区的冶铁遗址


  一、郑韩故城内的冶铁遗址


   (一)新郑(中行)郑国祭祀坑战国铸造遗址


   (二)新郑后端湾铸铁遗址(新郑仓城铸铁遗址)


  二、登封(告成)阳城铸铁遗址


  三、鹤壁鹿楼冶铁遗址


  四、周口商水扶苏故城冶铁遗址


  五、辉县古共城铸铁遗址


  六、西平酒店冶铁遗址


  七、其他冶铁遗址


   (一)东周王城的冶铁遗址


   (二)淇县卫国故城冶铁遗址


 第三节 河南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特点


  一、冶金炉的变化


  二、型材与铸造


  三、形式多样的铁材质———脱碳铸铁、铸铁脱碳钢与韧性铸铁


  四、生铁柔化技术与退火工艺


 第四节 透物见技———先秦铜铁复合器与中西冶金技术碰撞


  一、对先秦金属复合器的分类整理


  二、锻打技术传入和作为矿料的陨铁


  三、外来与本土技术结合带来的包容和创新


  四、两种冶铁技术并行及生铁柔化的快速发展


第四章 秦汉时期:冶铁技术的成熟与规范


 第一节 铁冶政策、铁官与铁官作坊


 第二节 河南地区汉代冶铁遗址


  一、郑州古荥“河一”冶铁遗址


  二、巩义铁生沟“河三”冶铁遗址


   (一)遗迹与遗物


   (二)工艺分析


  三、鲁山望城岗遗址


   (一)遗迹与遗物


   (二)分析工作


  四、温县招贤村铸铁遗址


  五、新安县上孤灯铸铁遗址


  六、南阳瓦房庄铸铁遗址


  七、鹤壁鹿楼汉代冶铁遗址


  八、泌阳下河湾冶铁遗址


  九、驻马店泌阳东高庄冶铁遗址


  十、其他冶铁遗址与窖藏


 第三节 河南地区汉代冶铁业空间特征


  一、舞钢、西平冶铁遗址群


  二、泌阳、桐柏冶铁遗址群


  三、鲁山冶铁遗址群


 第四节 汉代河南冶铁技术的发展


  一、冶金炉(冶铁竖炉、化铁炉、退火脱碳炉)


  二、型材与铸造(铁范、叠铸技术)


  三、退火热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


  四、炒钢和贴钢


 第五节 河南汉代铁工业体系化雏形


  一、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二、政府主导的市场机制与管理体制


  三、产业技术进步


   (一)半成品大量出现


   (二)批量生产与标准件


   (三)产品细化和深加工


 第六节 河南作为汉代冶铁核心的体现


  一、业态格局与模式的领先


  二、钢铁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中原生铁技术的辐射


 第七节 冶铁技术与汉代社会


  一、带来农业革命,成为汉代经济的支柱之一


  二、兵器钢铁化与开疆扩土


  三、铁器与冶铁技术外传


第五章 魏晋—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的冶铁业


 第一节 魏晋—明清时期的铁冶政策


 第二节 魏晋—明清时期河南地区的冶铁遗址


  一、渑池窖藏和冶铁遗址(魏晋时期)


  二、安阳县冶铁遗址(宋代)


   (一)后堂坡冶铁遗址


   (二)铧炉粉红江冶铁遗址


  三、林县铁矿遗迹和冶铁遗址(宋代)


   (一)申家沟铁矿遗址


   (二)石村东山古矿洞遗址


   (三)西南寨古矿洞遗址


   (四)正阳集东冶冶铁遗址


   (五)铁炉沟冶铁遗址


   (六)申村冶铁遗址


  四、南召县宋代冶铁遗址


   (一)南召下村冶铁遗址


   (二)南召县庙后村冶铁遗址


  五、荥阳楚村元代冶铸遗址


  六、明清时期河南的冶铁遗址


 第三节 不同时期冶铁竖炉的改进


 第四节 魏晋—明清时期的钢铁技术


  一、生铁淋口


  二、冶铁炉和炒钢炉连用


  三、百炼钢


  四、灌钢


  五、苏钢


 第五节 行业重心从资源基地向贸易加工地的转移


  一、宋代以及宋以前北方的资源禀赋优势


   (一)以古荥冶铁作坊为代表的汉代冶铁业


   (二)以山西并州铁产品为代表的隋唐冶铁业


   (三)以北方为主,多中心分布的宋代冶铁业


  二、宋以后南方冶铁中心的出现与快速发展


   (一)宋元时期泉州安溪青阳铁厂


   (二)明清时期佛山冶铁业兴盛


  三、经济重心的南迁与冶铁业态、生产模式的改变


第六章 冶铁燃料与鼓风技术


 第一节 冶铁燃料


  一、木炭


  二、煤


  三、焦炭


 第二节 冶铁鼓风技术


  一、最早的鼓风器———吹管


  二、皮囊


  三、水排


  四、木扇


  五、活塞式木风箱


 第三节 对古代高炉冶铁燃料的再认识


第七章 河南铁矿冶遗址的现代阐释与思考


 第一节 河南汉代冶铁遗址的阐释现状


  一、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与专题博物馆结合的原址展示


  二、舞钢冶铁遗址群———传统冶铁文化和工业旅游结合


 第二节 国外矿冶遗址阐释过程的启示


  一、日本石见银山遗址———围绕“人与自然”主题的横向阐释


  二、非洲布基纳法索古冶铁遗址———以冶铁技术为轴心的纵向阐释




 第三节 国内矿冶遗址阐释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节 对河南铁矿冶遗址阐释的展望


  一、突出矿冶遗址的特点———以技术为核心的阐释方向


  二、阐释的主题和视角的选择


  三、阐释模式的个性化


  四、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


结语与展望


后记




出版信息

著者 姚智辉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73214317

版次 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24-12-01

用纸 胶版纸

页数 404

套装数量 0

字数 426000




汉宋史研究探骊
学习历史,开拓视野,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