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鍑是欧亚大陆,特别是草原地区长期流行的一种大型金属容器,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鍑一经发明,很快就风靡于北方草原民族,并广为流传,是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特有的大型容器。从公元前 9 世纪至公元8世纪,受中原周代青铜礼器文化的影响,鍑滥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渐渐流行于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欧洲腹地的广大地域,是欧亚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欧亚草原社会冶金、日常生活、礼仪活动、古代东西文化交流和北方草原民族迁徙的物证,其分布地点有助于了解欧亚草原不同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迁徙的轨迹。本书运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欧亚草原发现的鍑进行了细致研究。
鍑不仅是一种大型炊器,还在草原社会结盟、祭祀等社交仪式、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草原社会生活中的重器。通过分析考古发现的鍑的金属成分、制造技术、出土情况等,可以提取出很多重要的历史信息,为重建历史提供翔实的资料。
【作者简介】
郭物,1971 年生。1995、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分别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获博士学位。1999 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边疆考古、新疆考古、欧亚草原考古和中西文化交流考古。研究员、博导,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新疆队队长。2008年8月—2009 年 8 月为哈佛燕京访问学者。2016 年5月,为德国慕尼黑大学亚洲研究所汉学系访问学者。参加过若干重要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如山西晋侯墓地、新疆拜城县多岗墓地、新疆策勒县达玛沟佛寺遗址等。主持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遗址和青河县三道海子墓葬及鹿石的发掘。代表作品有《国之大事 :中国古代战车与战马》《马背上的信仰 :欧亚草原动物风格艺术》《新疆文物的文创元素》和《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等六部专著,发表《第二群青铜(铁)鍑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白虎参宿与欧亚草原》和《翻唇神兽 :东方的“格里芬”》等 90 余篇文章。
【目录】
目 录
导 言
上编 研 究 篇
第一章 鍑流行的背景
一、欧亚草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特点
二、人类进入欧亚草原地区及最初的生存适应
三、骑马和游牧的初步实践
四、小结
第二章 鍑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欧美学者对鍑的研究
二、日本学者对鍑的研究
三、中国学者对鍑的研究
四、小结
第三章 鍑的类型、分布与时代特点
一、第一群(公元前10世纪—公元4世纪)
二、第二群(公元前2世纪—公元8世纪)
三、鍑的分布与时代特点
第四章 鍑的起源及其在欧亚大陆的流传
一、鍑的起源
二、鍑在欧亚大陆早期游牧人中的流传
三、从鍑的发现看匈奴的西迁
四、鍑在中国北方的最后扩散及余绪
第五章 礼仪神器与欧亚草原游牧社会的世俗生活
一、鍑与祭祀礼仪
二、铜鍑环耳突起装饰的意义
三、中国先秦时期墓葬中的铜鍑埋藏研究
四、鍑与世俗生活
五、小结
下编 资 料 篇
第六章 第一群铜鍑
一、中国北方东部区
二、新疆、蒙古、中亚七河及两河地区
三、西伯利亚地区
四、多瑙河下游至乌拉尔河地区
五、特型鍑
六、无法判断出土地点的铜鍑
第七章 第二群铜鍑
一、贝加尔湖及以南的色楞格河地区
二、中国中东部区
三、东北亚地区
四、南西伯利亚及新疆地区
五、从巴尔喀什湖至伏尔加河的广大地区
六、北高加索、库班河、顿河下游地区
七、顿河下游、第聂伯河、多瑙河地区
八、无法判断出土地区的铜(铁)鍑
参考文献
后 记
出版信息
著者 郭物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73214522
版次 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24-12-01
用纸 胶版纸
页数 568
套装数量 0
字数 6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