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作者陈桥驿先生,87岁获浙江大学竺可桢奖,90岁获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被公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一代大家,郦学研究的巅峰人物。
2.本书荟集陈桥驿先生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尽可能全面地展现了先生的治学成就。
3.历史地理学不是高高在上的纯理论研究,它可以为现实的山河治理、城乡建设、文旅规划提供有益的指导,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容简介】
陈桥驿先生是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海内外郦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本书从他以往著作中精选数十篇结集而成,内容包括吴越史地研究、郦学研究、方志学、地名学、古都学研究等。其中《水经注》的研究,标志着他将郦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诸多成果对于学术界的研究工作,以及对现实的山河治理、城市建设、文旅规划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精彩书评】
时至今日,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者对中国及其邻接区域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专业的研究人员也数量庞多,一派兴旺景象。
如常语所云,“继往”方能“开来”。在这样一派繁盛的学科发展状况下,回顾中国历史地理学走过的历程,特别是认真领会历史地理学科早期建设过程中前辈学者的主要创见,对我们今天的一代更好地认识既有知识的获取过程,深入了解这些先行研究的贡献与局限,合理把握这个学科领域内那些比较重大的问题,以及更好地审度我们应当采用的研究方法,都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辛德勇
【目录】
稽山鉴水,史地覃思——陈桥驿先生的治学历程与学术成就 /范今朝 周复来
第一篇 吴越史地研究
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
古代绍兴地区天然森林的破坏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时期绍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于越研究
浙江古代粮食种植业的发展
历史上浙江省的山地垦殖与山林破坏
吴越文化和中日两国的史前交流
第二篇 郦学研究
《水经注》的地理学资料与地理学方法
论《水经注》的版本
关于《水经注疏》不同版本和来历的探讨
论郦学研究及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郦学概论
郦道元生平考
郦道元和《水经注》以及在地学史上的地位
民国以来研究《水经注》之总成绩
第三篇 方志学、地名学、古都学研究
绍兴修志刍议
地理学与地方志
地方志与索引
北美汉学家论中国方志
论地名学及其发展
论浙江省的方言地名
中国古代的地名研究
中国的古都研究
聚落·集镇·城市·古都
第四篇 其他
历史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学论与官论
论“徐学”研究及其发展
南北大运河
评《中国历史地图集》
关于《浙江省历史地图集》的编绘
陈桥驿先生正式出版著作一览表
【精彩书摘】
吴越文化和中日两国的史前交流(节选)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看在卷转虫海侵中分路流散的越族的下落。越过钱塘江在苏南、浙西丘陵落户的句吴,春秋时代成为列国之一,春秋末叶为同族的于越所灭,其始末是清楚的。《越绝书》所说的“内越”,即从宁绍平原南移进入山区的这一支,也就是海退以后重返宁绍平原的这一支,通常称为于越,秦一统后为秦始皇所驱散,以后的所谓山越、瓯越、闽越、南越等,都是从这一支派生出来的,所以其始末也是清楚的。在卷转虫海侵中流散的还有一支,即漂洋出海的,也就是《越绝书》上所称的“外越”或“东海外越”,至少到现在,其始末还没有完全清楚。
前面已经说明,假轮虫海退的规模很大,东海中的最后一条贝壳堤位于大陆架前缘现代海面–155米处。当时,不仅今舟山群岛与大陆相连,舟山以东,还有大片土地供越族繁衍生息。卷转虫海侵的前期,首当其冲的就是上述舟山以东的大片土地,在距今11000年前后,海面上升到现代海面–60米处,此时,舟山群岛已经脱离大陆,群岛以东已经全部沦为海域,但大陆却尚不受海侵影响。这次海侵在距今7000年前后到达高峰,大陆蒙受影响主要在其最后的1000年,而舟山群岛及其以东出露的广阔大陆架,在大陆蒙受影响以前3000年前后就沦入海域。因此,在这个地区居住的越族,比大陆早3000年就开始流散,除了一部分流入大陆外,必然也有漂洋过海,成为“外越”的。所以“外越”流散的时间远较“内越”漫长,其分布之广,可以想见。蒙文通氏昔年在《外越与澎湖台湾》一文中提出此二地属于“外越”之说,实际上是比较保守的说法。因为“外越”一名,除了见于《越绝书》以外,还见于《水经注》所引的《林邑记》。《林邑记》是佚书,据《水经·温水注》所引称“铜鼓外越”,又称:“盖度铜鼓,即骆越也。”据《水经·叶榆河注》所引:“江水南对安定县,《林邑记》所谓外越、安定、纪粟者也。”按安定为西汉交趾郡属县,位于今越南首都河内以南,则印度支那古时属外越已可无疑。而直到今日,这个国家的国名中也仍然留着“越”字这个标志。
值得研究的是外越向北流散的情况。在夏季半年,他们的独木舟或木筏,顺着盛行南风漂往琉球和日本,这是在长达几千年的流散过程中势所必然要产生的事。从日本来说,在越族流散的途径中,九州显然是首当其冲,像大隅、萨摩、岛原、西彼杵等半岛,就是移民们在九州最适宜的登陆地点。从全部日本来看,移民们在里日本登陆的条件当然比表日本好得多。不久以前我曾和日本著名汉学家福永光司先生见面,他提到了岛根和能登这两个半岛。我也早已注意了这个地区,因为在日本的旧国名中,“越前”“越中”“越后”都在这个地区。此外,日本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含有“越”字的地名。这些都是古代越族到达这个地区的标志,也就是吴越文化的标志。
语言、文字、宗教、风俗习惯,等等,中日两国当然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在吴越文化这个研究课题中,我们必须把日本早期接受的吴越文化和以后接受的特别是汉、唐时期广泛接受的中国文化区别开来,这就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例如文字,古代越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从现在已经发现的越族青铜器铭文,如“越王剑”,“越王者旨于赐剑”,“越王丌北古剑”,“越王句践剑”,等等,说明他们是从汉族引进文字使用的。因此,日本人使用的假名和汉字,就不能算是吴越文化。但语言就不是这样,日语音读中的许多词汇均是越音,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日语音读数字:一、二、三、四、五,等等,这个“二”读音作“ni”,现在主要流行于宁绍地区。又如从宗教上说,汉族由于受孔夫子的影响,宗教观念是比较淡薄的。甚至在佛教传入以后,许多人表面上信奉佛教,其内心仍抱着孔夫子对宗教的态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但越族在这一点上大异于汉族,这是一个淫祠滥祭的民族,至今对这个地区影响至深。宁绍地区一带,什么都有“神”,在农村,甚至连一间十分简陋的厕所,也有“神”管辖。日本也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家,但是我看到日本的祭祀活动极多,不少祭祀活动都不属于佛教,是不是越族残留的影响,也值得研究。
从种种迹象来看,越文化,或者称为吴越文化,是中日两国的共同文化。我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还只是开了个头,希望两国学者,继续把这个课题深入研究下去。
【前言/序言】
《中国历史地理名家丛书》总序
辛德勇
历史地理学在中国是一门既有悠久历史而又相对比较年轻的现代学科。说它传统,是说这一学科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东汉前期成书的《汉书·地理志》,这就是传统的沿革地理学;说它年轻,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西方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系统、准确地引入中国之前,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科,在中国还无从谈起。
这样说,并不是说在此之前相关的研究就同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毫无关系,而是有一批学者,在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学术风尚大变迁的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摸索着尝试突破传统沿革地理的桎梏,取得若干重要成果,同时也出现一批有志于历史时期舆地问题研究的学人。另一方面,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传统的沿革地理基础上才得以建立和发展的,而传统沿革地理的很多内容,今天仍居于历史地理学的基础地位。
正是这批学人,成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中国逐渐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科的核心成员,其中居于学科创建者地位的学者,有侯仁之、史念海和谭其骧等诸位先生。在他们之先,还有顾颉刚先生和饶宗颐先生等更老一辈的学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在传统沿革地理的框架范围之内,做出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古史舆地研究,并影响许多青年关注这一领域,倾心致力于这一领域,为历史地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侯仁之、史念海和谭其骧等诸位先生引领下,先后有陈桥驿、黄盛璋、石泉、文焕然、徐俊鸣、钮仲勋、邹逸麟、张修桂等一大批学者,纷纷在历史地理学各主要分支领域做出了重要努力,使得这一新兴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蓬勃兴盛起来。
时至今日,中国的历史地理学者对中国及其邻接区域的研究,已经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专业的研究人员也数量庞多,一派兴旺景象。
如常语所云,“继往”方能“开来”。在这样一派繁盛的学科发展状况下,回顾中国历史地理学走过的历程,特别是认真领会历史地理学科早期建设过程中前辈学者的主要创见,对我们今天的一代更好地认识既有知识的获取过程,深入了解这些先行研究的贡献与局限,合理把握这个学科领域内那些比较重大的问题,以及更好地审度我们应当采用的研究方法,都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幸运的是,九州出版社愿意帮助出版一批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名家的论文集,这样我们就能比较集中而又便捷地实现上述想法。于是,就有了摆在大家面前的这套《中国历史地理名家丛书》。衷心感谢诸多朋友花费很大精力,克服重重困难,帮助编选了这批前辈学者的文集。我也想通过编选这套丛书,向这些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前辈学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2024年7月2日
出版信息
著者 陈桥驿
编者 范今朝,周复来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 9787522526041
版次 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25-02-01
用纸 胶版纸
页数 464
套装数量 0
字数 510000
正文语种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