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两宋之际张元干(1091-1161)的词作具有直抒胸臆、慷慨悲凉的雄健笔调与爱国精神,上承苏轼,下啓辛弃疾,在豪放词派的发展史上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不乏清丽婉约之作,古人以为可与秦观、周邦彦、姜夔并垂不朽。
《芦川词笺注(修订本)》以《全宋词》所收张元干《芦川词》为底本,校以吴昌绶《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芦川词》、吴讷《唐宋明贤百家词·芦川词》、毛晋《宋六十名家词·芦川词》以及黄升《花庵词选》、赵闻礼《阳春白雪》等本。编次依《全宋词》,分上下两卷,共收词185首,逐首校勘、笺注,部分篇目还有汇评、附录。书末附录有“传记序跋及书目提要”、“张元干年谱简编”、“诸家酬唱”三种,甚便读者参考。
【目录】
【前言/序言】
张元干(一〇九一-一一六一),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芦川居士,福建永福县(今永泰县)人,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祖父张肩孟,字醇叟,宋皇佑五年进士。伯父张励,字深道;张匡,字臻道;张劝,字闳道,相继登进士第而知名当时,可惜宋史都没有为他们列传。父张安道,进士出身,徽宗崇宁间曾出仕于邺(今河北临漳)。张元干因早岁丧母,十四五岁即随父至河北官廨。后人为太学上舍生。他从小有志于学,“少年时,壮怀谁与重论?……奏公车、治安秘计,乐油幕、谈笑从军。”(陇头泉)是一位有壮志抱负的少年。政和年间入仕途。宣和七年任陈留县丞。这时他的诗词创作才华开始显露并受到人们的赞赏。周必大称他“在政和、宣和间,已有能乐府声”(益公题跋卷二),是比较客观的。
徽宗宣和七年冬,金统治者出兵分道大举侵宋,不久,围攻汴京。靖康元年正月,主战将领李纲任东京留守兼亲征行营使,张元干为李纲的僚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诗说隽永)。在民族危机深重的时刻,张元干积极投身于抗金斗争。由于钦宗听信奸臣谗言,李纲被免职,元干也因此而获罪。稍后,京都沦陷,徽、钦二帝被掳北去,张元干也避难到江南。高宗建炎年间,他在临安、湖州等地避乱,又遭流言,故一再表示欲归故山。其时,沈与求作诗劝勉说:
相逢无日不怀归,又是春山听子规。休叹豺狼迷道路,似闻貔虎仆掩旗。(龟溪集卷三)
不过,张元干并没有接受他的规劝。这是由于“我辈避谗过避贼”(芦川归来集次韵奉送李季言四首),所以,他“不屑与奸佞同朝,飘然挂冠”(毛晋芦川词跋)。在绍兴元年,以将作监丞致仕。
张元干虽休官还乡,但仍然关心国事,不忘恢复之意。当然,他也常常外出游山玩水,写下了不少寄情山水景物的诗词。同时受到谈禅说佛的思想影响,在作品中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尽管如此,词作的主流还是积极的。充满爱国激情的贺新郎二首(寄李伯纪丞相、送胡邦衡赴新州),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后来因此而遭到秦桧的迫害,于绍兴二十一年被削籍下狱。秦桧死后,张元干又来到临安,羁寓西湖之上,并重游吴兴等地。后客死异乡。宁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其孙钦臣谓元干已归葬于闽之螺山。所著有芦川归来集十卷。
张元干的芦川词,今存词作一百八十余首,题材比较广泛,风格多样,而以爱国豪放的词风为主。他早期的词作,因身处官宦之家的优裕环境,内容不脱“绮罗香泽”之态,如风流子(飞观插雕梁)、菩萨蛮政和壬辰东都作等。但是,随着金兵南侵,北宋王朝的覆灭,尖锐激烈的民族斗争,使他的词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南宋前期词坛上,张元干面对民族压迫的残酷现实,较早地运用词的形式来反映现实政治斗争,并对南宋小朝廷屈膝求和进行有力的谴责。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已提及并被认为其压卷之作的贺新郎词二首。一首送给主战名将李纲:
出版信息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73214171
版次 1
包装 精装
丛书名 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开本 32开
出版时间 2024-11-01
用纸 胶版纸
页数 306
套装数量 0
字数 201000
正文语种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