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妮娜 等著|《辽西走廊》

学术   2025-02-01 22:55   四川  




【编辑推荐】

认识辽西走廊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国古代民族走廊丛书》之一,全书全面系统梳理挖掘了中国古代历史上“辽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实。“辽西走廊”位于东北游牧、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它不仅是连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廊道,更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廊道。中原和东北各民族通过辽西走廊迁徙往来,不同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民族逐渐融合,东北诸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学术话语体系,旨在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作者简介】

程妮娜,吉林大学文学院中国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匡亚明特聘教授,兼任吉林大学民族研究所所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辽金史、东北史、北方民族史等,在东北民族史、古代边疆治理、辽金史与《金史》校勘等领域成果颇丰。


赵红梅,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渤海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秘书长,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为东北古代民族与疆域史、秦汉魏晋北朝史。


李忠芝,长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辽金史、东北文化史、教育史。辛时代,历史学博士、博士后出站,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分会理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多元交汇的辽西走廊早期文明

第一节 辽西走廊早期人类的足迹

第二节 辽西走廊原始族群的发展与文明曙光


第二章 青铜时代辽西走廊多族群的往来、更替与消长

第一节 夏及商初辽西走廊方国的兴衰

第二节 北方诸族在辽西走廊的更替与发展


第三章 辽西走廊长城内外胡汉交往与迁徙

第一节 燕国征东胡与辽西走廊设置郡县

第二节 塞外乌桓迁入辽西

第三节 曹操征三郡乌桓

第四节 鲜卑入辽西


第四章 三燕政权称雄辽西走廊

第一节 慕容廆政权崛起辽西

第二节 前燕政权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 后燕统辖辽西

第四节 北燕经营辽西


第五章 营州时期辽西走廊多民族交融与发展

第一节 北魏时期营州与辽西走廊民族的变迁

第二节 隋朝边地重镇营州及辽西走廊民族交流与发展

第三节 唐朝东北军政中心营州与辽西走廊的族群


第六章 医巫闾山契丹帝后家园

第一节 东丹国与医巫闾山

第二节 契丹帝后陵与医巫闾山

第三节 守陵斡鲁朵与医巫闾山谒陵祭祀


第七章 辽金元时期辽西走廊多民族社会发展与交融

第一节 辽西走廊的人口流动与分布

第二节 辽西走廊交通道的发展

第三节 辽西走廊的经济发展

第四节 辽西走廊的文化交融

……


第八章 明清时期辽西走廊的治理与开发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辽西走廊》:

  (三)赵宝沟文化时代原始氏族文化

  1984-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对辽西走廊西部内蒙古敖汉旗宝国吐乡小山遗址和敖汉旗新惠镇东北赵宝沟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确认这是一种新的原始文化,其文化特征不同于已知的考古学文化,被命名为“赵宝沟文化”。据碳14标本测定数据,赵宝沟文化的年代约在距今7000-4700年间,其下限可能晚到距今4500年左右。

  赵宝沟文化主要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及大小凌河流域,其南越过燕山到达滦河流域,共发现100多处遗址。辽西走廊地区考古发掘的遗址主要有小山遗址和赵宝沟遗址。

  1.小山遗址

  小山地处大凌河支流忙牛河上游,东、南两面低丘起伏,小山西北高,东南低,遗址位于东南坡的浅洼地,在地表可辨认出七八个“灰土圈”,发掘结果表明“灰土圈”即为半地穴房址,发掘的两座房址均为圆角长方形半地穴式,面积分别为F1约23平方米和F2约33平方米,灶址为圆形土坑式,均未见门道。F1出土了1件腹部刻划猪形首、鹿形首和鸟形首等灵物图像的陶尊,还有1件刻有人面像的钻孔斧形器。该房址除居住功能外,可能还具有祭祀性功能。

  房址居住面上出土一些陶器和石器,还发现2枚胡桃楸果核。陶器绝大多数是夹砂褐陶,偶见细砂红褐陶,泥质陶甚少。除极少数素面陶外,夹砂陶器的外表几乎全部施满纹饰。纹饰多样,最具代表性的是几何纹、“之”字纹,以及动物形纹。夹砂粗褐陶器类有筒形罐、盂、深腹钵、碗、盘、杯等。夹砂磨光褐陶器类较多,外表多饰压印几何纹,有尊形器、盖、盆、盂、椭圆底罐和敛口器等。泥质陶器类仅见5件钵。出土的石器有磨制、打制和压削三种,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器类较多,有斧、穿孔斧形器、凿、耜、环形器、饼形器,以及砥石、磨石、磨棒、磨盘、有槽石器等。打制和压制石器主要是刮削器、石核与石片。

  2.赵宝沟遗址

  遗址四周环山,山峰较低,山脚地带为高低不平的缓坡,遗址坐落在现代村庄西北2公里处,地表房址灰土圈清晰可见,面积约90000平方米,分为两区,第一区遗址分布在东南面的平缓坡地上,共有82个灰土圈,发掘房址18座,均为半地穴式建筑,房址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有的呈梯形。房址面积分为大、中、小三类,大型房址面积近100平方米,中型房址约为50-70平方米,小型房址约20-30平方米。灶址多位于室内中心部位,为长方形或方形土坑灶。未发现出入的门道。第二区分布在第一区东南侧的坡地上,共有6座房址,在其东面坡顶有一处建筑规模较大的祭祀遗迹。

  遗址出土遗物以陶器为大宗,还有石、骨、蚌器等。陶器绝大多数是夹砂陶,火候不高,陶色不匀,外表多以黄褐色为主,也有红褐色的。素面陶器很少,器表多从口到底布满纹饰,纹饰以压印的几何纹为主。在陶器表面用类似“地纹”(琐印纹)和主纹的装饰手法,是这一地区迄今最早出现的技艺。陶器为手制,器形较规整。较常见的器类为筒形罐、椭圆底罐、圈足钵,还有圈足圆腹罐、盂、碗、尊形器等。石器中数量较多的是磨制石器,其中石耜和石斧较有特色。琢制石器有磨盘、磨棒等。细石器为石片、石核。还有骨锥、骨或蚌质的陶器纹饰压印工具。

  3.赵宝沟文化时期原始氏族的聚落生活与对外交往

  目前在辽西走廊地区发现的赵宝沟文化遗址中仅有上述两个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尽管这两个遗址都在辽西走廊的西部地区,但也可以揭示出赵宝沟文化时代原始氏族大致的聚落生活形态。

  赵宝沟文化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山遗址仅有房址8处,赵宝沟遗址房址可达100余处。以赵宝沟遗址为例,聚落分为两区,中间以自然凹地相隔,两区房屋分布在相对的两个山坡上。第一区为居住区,房址灰圈82座,沿东北-西南方向成排分布,自西北至东南共有12排,每排7-17座不等,遗址西南部破损严重,据保存较好的房屋布局推测,第一区原有房址数量应在100座以上。遗址中最大的房址居该区的中心部位,每排中亦有一座相应的中心性房址,即大于小型房址的中型房址。聚落中心的大型房址与单排中心的中型房址,平面都是“凸”字型,外凸的部分是一座室内窖穴,从居住面出土的遗物看,3座房址都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和消费单位,而是公共活动场所。从而形成了普通性房屋、单排里的中心性房屋、整个聚落里最大的中心性房屋三重结构。第二区有学者认为是祭祀区,分布在第一区东南侧的坡地上,共有6座房址,沿西北一东南成排分布,自东北至西南可分成2排,第一排2座,第二排4座。其东约100米的坡顶有一座人工砌筑的祭祀平台。

  ……


【前言/序言】

  2021年青海人民出版社社科编辑部负责人李兵兵联系我组织和出版一套“中国古代民族走廊丛书”计划时,我心里不禁暗自佩服其眼光、见识。编辑因阅文无数,眼界开阔和捕捉新选题的敏锐度,往往为专治某一领域学者所难以比拟。今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这套“中国古代民族走廊丛书”,正是青海人民出版社长达数年精心策划、组织和锲而不舍努力的结果。

  古代民族走廊的研究,始于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其时,著名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家费孝通在深刻反思过去30年我国的民族研究后,提出两个基本思路:一是要从“中华民族所在地域”的整体视野来开展民族研究;二是要打破按行政区划研究民族的格局,主张按照“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进行民族研究。什么是“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费孝通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他将“中华民族所在地域”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三大走廊”。“六大板块”即北部草原、东北角的高山森林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沿海地区、中原地区;“三大走廊”即藏彝走廊、河西走廊、南岭走廊。这“六大板块”和“三大走廊”,正是我国主要的“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后来有学者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将之归纳为“六区-三廊-诸岛(沿海诸岛)”,则更为全面。

  为何要以“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来开展中国的民族研究?费孝通作了这样的阐释:“我们需要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观念,看中国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成分在历史上是怎样运动的。”费孝通以“历史形成的民族地区”来开展民族研究的倡议,得到了民族学界的热烈响应与支持。1981年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在昆明召开成立大会,首任会长马曜先生和李绍明、童恩正、何耀华等诸多民族学、人类学前辈学者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组成“六江流域”(指藏彝走廊地区)民族综合考察队,对该区域的民族、文化开展实地调查。费孝通闻知此消息后十分欣喜,指出:


出版信息

著者 程妮娜,李忠芝,赵红梅,辛时代

编者 石硕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25066615

版次 1

包装 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代民族走廊丛书

开本 32开

出版时间 2025-01-01

用纸 胶版纸

页数 420

套装数量 0

字数 250000

正文语种 中文



汉宋史研究探骊
学习历史,开拓视野,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