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格非工作后,工作繁忙,仍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其中给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她参加满文碑刻的读碑小组一事。我的弟子关笑晶博士毕业后,在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就职。自2015年起,她于每周三下班后组织了满文碑刻的读碑小组,我对她的创意非常支持。格非是很早“招募”到的成员。一起读碑的都是清史、满学界的年轻翘楚。我多次与会,与年轻学者交流互动,获益良多。格非下班后要赶到北四环中路的满学所,路途较远,但她每次都是准时到场。小组开会,安排在晚上6点半开始。按照惯例,由笑晶事先准备碑刻拓片,每次由一位会员主讲碑文翻译和释读,然后集体讨论。记得有一次格非主讲,题目是乾隆《七佛幢》满、汉、蒙、藏四体碑。碑立于北海永安寺,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帝御制并书写,碑文内容是介绍释迦牟尼在内七位佛祖的偈语,以及弘历本人对七佛偈的理解。释读这通碑文,不仅需要坚实的满文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佛学底蕴。格非为此作了认真准备,在对满汉碑文进行转写、对译、翻译、注释的基础上,结合“乾隆题字青玉七佛图钵”等十几件故宫文物,对御制碑文的历史背景和文献价值进行了深入解读。格非有关佛学与文物学知识的熟稔,以及将文献研究与文物鉴赏熔为一炉的研究方法,令在座者叹服。
格非《清史探微集》,共收入论著9篇。《清代蒙古旗人史地学探究》是2014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清朝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二元体制,即以八旗制度管辖满洲人以及早期归附的东北诸族,以州县制度治理中原汉人。八旗组织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其中,蒙古旗人为数非常少,相关研究也比较滞后。清代虽是史地学研究的集大成阶段,前人研究却鲜少关注蒙古旗人在其中的作用。格非此文,以蒙古旗人的史地学研究为视角,将两个专题的薄弱环节熔接在一起,加以系统研究,堪称慧眼独识。论文对蒙古旗人史地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学术背景、阶段性发展及特点作了系统考察,指出在清代科举文化、儒家诗书传家观念的熏陶下,蒙古旗人中涌现出了一批汉文著作家和满、蒙文翻译家。其中非常突出的成果当数史地学著述。作者将蒙古旗人的史地学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康雍乾嘉年间是兴起期,道咸年间是兴盛期,同治年间为低谷期,光宣至民国初年为复兴和转型期。认为蒙古旗人的史地学研究之所以首重西北史地,与其在边疆要员选任方面具有一定优先权有关,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清廷巩固北部边疆的政治需求。而蒙古旗人与汉人文士的互相切磋以及家族成员的代际交流,也促进了史地研究的发展,并为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起到奠基作用。该文资料充实,论述系统,视野开阔,立论严整,集中体现了格非研究的基本风格。
《<称赞大乘功德经>金铭版本考》一文,以考古资料为主,将金铭与应县木塔出土的辽藏中纸质印刷版的《称赞大乘功德经》,与应县木塔出土的辽代单刻经《释摩诃衍论通赞疏卷第十》《释摩诃衍论通赞疏科卷下》等经卷加以比勘,考察金铭的真伪、雕刻的年代及版本特点。是一篇将佛学与版本学、考古学结合的精审之作。
《调和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尝试——浅论满族人德沛之哲学思想》一文,则以德沛为个案,研究宗室贵族与西方宗教的关系。德沛是宗室贵族中外任封疆大吏的首人。袭封和硕简亲王。他奉教在康熙末年,教名若瑟,妻子也领洗人教,名玛利亚,女名保辣。在宗室贵胄中,他是率先领洗的一位。当时西方耶稣会士供奉于内廷者多娴习满语,与贵族接触往还尤为容易。德沛是天潢贵派的佼佼者,平生淡泊名利,笃志于学。年轻时袭封镇国公,后让爵于兄德普,自己人西山潜心读书凡三十年。平生著述颇多,品行学问均为时人推重。当时宗室贵族无不妻妾成群,天主教却规定不准纳妾,这无疑是贵族人家皈依入教的障碍之一。
【作者简介】
辛格非(1988-2021),满族,北京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原状陈列组馆员。2011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获学士学位,同年9月保送到清史研究所攻读研究生;2014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边疆民族史专业,获硕士学位。其间,师从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满语专家爱新觉罗瀛生先生研习满语文,并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满语文学习班。2014年7月入职故宫博物院,从事文物保管、陈列与研究工作。出版学术著作及参编书籍有《满语口语音典》(合作整理,华艺出版社,2014年)、《八旗·八旗》(特约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满通古斯民族语言研究:朝克学术思想评论》(特约编辑,学苑出版社,2017年)、《清恭王府研究》(特约编辑,学苑出版社,2019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静美格非(代序)
清代蒙古旗人史地学探究
绪论
第一章 清前中期蒙古旗人史地学的编纂分期与时代特征
第二章 清后期蒙古旗人史地学的编纂分期与时代特征
第三章 蒙古旗人史地学者的时空分布
第四章 蒙古旗人边疆史地撰述兴盛的原因及影响
结论蒙古旗人史地研究的特点
附表:蒙古旗人史地著作表
参考文献
调和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尝试——浅论满族人德沛之哲学思想
没写入书中的历史——毓旗口述
附:巴尔堪、巴赛二事小考
清朝皇帝大婚与文化交流融合
清代帝后谥号与宫廷政治格局变迁
乾隆皇帝《岱庙汉柏图》的历史文化意义
满语口语音变试析
附录一:《称赞大乘功德经》金铭版本考
附录二:唐人眼中的金刚不坏之身
跋
【前言/序言】
格非的《清史探微集》即将由中华书局出版,格非父亲辛旗、母亲张琳请我作序。我与辛、张是几十年的挚友,其间不乏以文会友之雅,亦偶有酒酣耳热之时。于格非虽无师徒之名,却有传道解惑之谊。二位既请我作序,又何敢辞?
我长期从事清史研究,母亲祖辈皆为京旗,故对满族史情有独钟。辛旗祖上则为满族世家,对清朝史事乃至家族秘辛均能娓娓道来。在辛旗悉心培育下,格非自幼即对文史产生浓厚兴趣,十年寒窗,焚膏继晷,遂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并相继获取学士、硕士学位。我与格非开始熟悉,缘于2011年举办的海峡两岸首届“满学与清史研究研习营”。营员共20位,两岸各推选10位。其中,格非年龄最小,而她良好的学养、丰富的学识,谦和文静的仪表,都给营员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格非的学位论文题为《清代蒙古旗人史地学探究》,对硕士生而言,这题目颇有难度。辛旗嘱我为格非作些辅导,而格非导师张永江教授又是我的好友,故欣然应承,从此开始我们之间的学术交往。格非毕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每有新作,常送我指点,我亦不揣冒昧,或妄加点窜。教学相长,其乐也融融。
格非工作后,工作繁忙,仍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参加满文碑刻的读碑小组一事。我的弟子关笑晶博士毕业后,在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就职。自2015年起,她于每周三下班后组织了满文碑刻的读碑小组,我对她的创意非常支持。格非是最早“招募”到的成员。一起读碑的都是清史、满学界的年轻翘楚。我多次与会,与年轻学者交流互动,获益良多。格非下班后要赶到北四环中路的满学所,路途较远,但她每次都是准时到场。小组开会,安排在晚上6点半开始。按照惯例,由笑晶事先准备碑刻拓片,每次由一位会员主讲碑文翻译和释读,然后集体讨论。记得有一次格非主讲,题目是乾隆《七佛幢》满、汉、蒙、藏四体碑。碑立于北海永安寺,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帝御制并书写,碑文内容是介绍释迦牟尼在内七位佛祖的偈语,以及弘历本人对七佛偈的理解。释读这通碑文,不仅需要坚实的满文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佛学底蕴。格非为此作了认真准备,在对满汉碑文进行转写、对译、翻译、注释的基础上,结合“乾隆题字青玉七佛图钵”等十几件故宫文物,对御制碑文的历史背景和文献价值进行了深入解读。格非有关佛学与文物学知识的熟稔,以及将文献研究与文物鉴赏熔为一炉的研究方法,令在座者叹服。
格非《清史探微集》,共收入论著9篇。《清代蒙古旗人史地学探究》是2014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清朝统治的基本特点是二元体制,即以八旗制度管辖满洲人以及早期归附的东北诸族,以州县制度治理中原汉人。八旗组织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其中,蒙古旗人为数最少,相关研究也比较滞后。清代虽是史地学研究的集大成阶段,前人研究却鲜少关注蒙古旗人在其中的作用。格非此文,以蒙古旗人的史地学研究为视角,将两个专题的薄弱环节熔接在一起,加以系统研究,堪称慧眼独识。论文对蒙古旗人史地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学术背景、阶段性发展及特点作了系统考察,指出在清代科举文化、儒家诗书传家观念的熏陶下,蒙古旗人中涌现出了一批汉文著作家和满、蒙文翻译家。其中最突出的成果当数史地学著述。作者将蒙古旗人的史地学研究划分为四个时期:康雍乾嘉年间是兴起期,道咸年间是兴盛期,同治年间为低谷期,光宣至民国初年为复兴和转型期。认为蒙古旗人的史地学研究之所以首重西北史地,与其在边疆要员选任方面具有一定优先权有关,同时也是为了满足清廷巩固北部边疆的政治需求。而蒙古旗人与汉人文士的互相切磋以及家族成员的代际交流,也促进了史地研究的发展,并为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起到奠基作用。该文资料充实,论述系统,视野开阔,立论严整,集中体现了格非研究的基本风格。
《<称赞大乘功德经>金铭版本考》一文,以考古资料为主,将金铭与应县木塔出土的辽藏中纸质印刷版的《称赞大乘功德经》,与应县木塔出土的辽代单刻经《释摩诃衍论通赞疏卷第十》《释摩诃衍论通赞疏科卷下》等经卷加以比勘,考察金铭的真伪、雕刻的年代及版本特点。是一篇将佛学与版本学、考古学结合的精审之作。
《调和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尝试——浅论满族人德沛之哲学思想》一文,则以德沛为个案,研究宗室贵族与西方宗教的关系。德沛是宗室贵族中外任封疆大吏的第一人。袭封和硕简亲王。他奉教在康熙末年,教名若瑟,妻子也领洗人教,名玛利亚,女名保辣。在宗室贵胄中,他是率先领洗的一位。当时西方耶稣会士供奉于内廷者多娴习满语,与贵族接触往还尤为容易。德沛是天潢贵派的佼佼者,平生淡泊名利,笃志于学。年轻时袭封镇国公,后让爵于兄德普,自己人西山潜心读书凡三十年。平生著述颇多,品行学问均为时人推重。当时宗室贵族无不妻妾成群,天主教却规定不准纳妾,这无疑是贵族人家皈依入教的障碍之一。
出版信息
著者 辛格非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166163
版次 1
包装 精装
开本 32开
出版时间 2024-12-01
用纸 胶版纸
页数 357
套装数量 0
字数 300000
正文语种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