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仁|《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 : 1885—1898》

学术   2025-01-19 17:18   四川  




【编辑推荐】

·慈禧太后vs.光绪皇帝,派系政治视角,帝国最高权力博弈的终极斗争


随着醇亲王的去世和光绪帝的亲政,帝后两党终于直面最高权力“铁王座”。在官员任命和外交姿态上,慈禧太后的权力平衡术让追求实权的皇帝处处掣肘,而奋力挣脱此困境的光绪帝甚至在关键时刻弃置原属“帝党”的翁同龢,大胆启用康梁维新派,殊不知维新派意欲效仿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意图和不可言说的个人动机,将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引向万劫不复。


 


·新一轮“代理人政治”开启,重估被多数人忽视的“1884”


重写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源,再探晚清权力斗争的复杂局势


不同于1840(鸦片战争)、1895(甲午战争)乃至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84作为“后辛酉时代”承前启后的政治年份,再度开启晚清史上的重要分水岭。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北洋是为“后党”一派,而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在与之话语权的争夺过程中,遭逢对外战争和众多内外决策,双方十步一杀,事事龃龉,从根本上影响了战争的胜负与时局的方向,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乃至此后俄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种种瓜分中国的策略,也带有深厚的派系政治色彩。层层叠叠的派系政治下,晚清国运最终耗尽气数,再难回头。


 


·著名史家林文仁经典晚清史,重磅归来!史料丰盈,小说般叙事


本书为著名晚清史学者林文仁教授的代表作,系统深入,视角独特,重视官方档案,更重视私人日记、书信、年谱等形式多样的私家史料,小说般叙事,让尘封的史实“活”起来。




【内容简介】

中法战争爆发后,“甲申易枢”事件随即成为晚清史上的重要拐点,代替恭亲王班子的醇亲王人马,与李鸿章为首的淮系北洋、翁同 为首的“帝党”实现了怎样的政治共生?而随着醇亲王去世和光绪帝亲政,帝后两党终于直面最高权力“铁王座”,在甲午战败与维新派的催化下,这一不可回避的矛盾何以最终走向直接对决?英国、俄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列强,又在此间派系政治中,虎视眈眈地图谋着怎样的利益盘算?派系政治魔咒下,甲午战争和戊戌维新仍有鲜为人知的一面,重审晚清历史最后关头,最高权力统治者的残酷博弈和失掉的国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林文仁


台北市人,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现服务于台湾东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著有《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1861—1884):以军机处汉大臣为核心的探讨》《派系分合与晚清政治(1885—1898):以“帝后党争”为中心的探讨》,以及《清史论集》《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世界文明与多元文化》《深坑乡志续编》(以上合著)等,并于各类史学集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逾四十篇。近年仍赓续从事中国近代派系政治与人文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




【目录】

增订版自序


初版原序(韦庆远)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动机


二、本书架构


三、相关研究成果


四、主要征引资料


第二章 中法战争后的朝局变动(1885—1894)


第一节 中法战争前的派系结构


第二节 帝后关系的变化


第三节 南北派系及其发展


第四节 淮系北洋的新挑战


第三章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的派系角力(1894—1895)


第一节 事端初起时的派系交锋


第二节 战争期间的派系恶斗


第三节 谋和过程中的派系拉锯


第四节 淮系北洋控制权的终结


第四章 派系结构的调整与对立(1895—1898)


第一节 帝后两党的人事变动与对北洋的竞逐


第二节 军事调整中的派系角力


第三节 翁、李在外交决策上的争斗


第五章 帝党瓦解与派系格局之翻覆(1898)


第一节 帝党对维新势力的拉拢与内部变化


第二节 帝后两党之人事升沉


第三节 由维新走向政变的最后挣扎


第六章 结 论


 


附录一 重要人名称谓对照表


附录二 光绪朝1885—1898年间帝后两党基本结构表


附录三 “官常”与“权力”的语言考察——以《翁同龢日记》为例


 


征引及参考文献




出版信息

著者 林文仁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08189232

版次 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25-01-01

用纸 胶版纸

页数 264

套装数量 0




汉宋史研究探骊
学习历史,开拓视野,秉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