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是我和女儿晏清之间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我们不仅在家里静态地读,也在行走中动态地读。“行走的阅读”是一种能悄然走进,能沉浸其中,能走出无限可能的生活方式。
“行走的阅读”往往带着自然、宽松、温馨的氛围,我们很容易“走”进绘本,沉浸其中,慢慢感受着亲子绘本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除了远方的旅行、近郊的踏青,我们的阅读还在探亲的路上。
1.去外婆家——共读《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
周六一早,女儿带上了《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邀我一起踏上去外婆家的路。
在路上,我读着:“汤米和家人每个星期天都会去看她们。外婆总是站在厨房里的大黑炉前,煮好吃的东西……”
“我们去外婆家的时候,外婆也待在厨房。”女儿悠悠地说着。
我读着:“楼上的外婆总是会这么说‘来,自己拿糖吃!’每次汤米打开衣柜上的针线盒,里面总是会有薄荷糖。”
“太婆婆也会把好吃的分享给我,她说那是特意给我留的。”女儿又补充了一句。
我读着:“有一次爸爸帮全家人拍家庭录像,拍到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时,汤米便站在她们俩的中间。”
“小时候去太婆婆家,太婆婆抱着我坐在妈妈和外婆中间,就像汤米一样,我是在中间的。”女儿回忆起新年时拍照的场景。
女儿的话把绘本内容与我们的生活链接在一起,当我们与绘本“同频”时,绘本能巧妙地唤醒脑海里的回忆,让人和书立刻建立联系。
2.去爷爷家——共读《爷爷的幸福口令》
几个月前,去爷爷家的路上,我和女儿共读《爷爷的幸福口令》。
我读着:“爷爷年轻的时候,是个木匠。所以呀,我的玩具全是爷爷亲手做的。我的木头小火车,靠一根橡皮筋的力量,就能跑起来。‘祐太的玩具啊,世界上只有一个!’爷爷这么一说,我真的好开心。”女儿盯着绘本页面,不肯翻页。
我读着:“爷爷住院那天,雪都积住了,院子里和道路上白茫茫的一片。爷爷躺在车后边的椅子上,问我……”翻页时,我瞥见了女儿眼眶里的泪珠,我想女儿的表现并不仅仅是因为我读故事时的语气,而是女儿狠狠地共情了祐太的不舍。
到了爷爷家后,女儿迫不及待地跑向爷爷:“爷爷,你给我做的小车,世界上也只有一个!我很开心。”
爷爷被这突然的“表白”惊住了!爷爷不停地说着我们家的“幸福口令”——“晏清哎,晏清!”
女儿回到我的怀里激动地说:“妈妈,我觉得我和祐太一样开心,爷爷也很开心,和祐太的爷爷一样!”
当我和女儿带上绘本行走在不同的路上时,当下,我们便与绘本产生互动。当我们放下绘本,这种别样的阅读体验,会让女儿久久地沉浸其中,也让我明白:不带书本的阅读也可以是行走的。
1.“妈妈,这是楼下的外婆!”
又是一个周末,我们依照惯例回外婆家,那次我忘记带上绘本。还没进门我就迫不及待地呼喊:“妈,我回来啦!”
“妈,我回来啦!”女儿紧跟着也喊了一句。
这瞬间让我们笑得合不拢嘴,我提醒她:“宝贝,这是我妈妈。”
她像是没明白我的意思,又叫了一句:“妈,我回来啦!”说完还嘻嘻地笑起来。
我没再跟她讨论这是谁的妈妈的问题,径直走进房间。
进了房间后,外婆走进厨房准备中餐。
看着在厨房忙碌的外婆,女儿突然像想到了什么一样激动地说道:“妈妈!这是楼下的外婆!”
我惊喜于女儿的表现,我们手上并没有绘本,但女儿已经被《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深深吸引,并能把生活中的感受快速链接到绘本中。
2.“‘楼上的外婆’就是外婆的妈妈吗?”
我自己的外婆生活在农村,她因为年龄大所以不便出门。如果有机会,我便会带着女儿和我的妈妈一起去看望她。
我们开车行进在乡间的小路上,女儿突然问:“妈妈,我们是去看‘楼上的外婆吗’?”
我回应女儿:“我们来看太婆婆,她很想你。”
“那不就是外婆的妈妈吗?‘楼上的外婆’就是外婆的妈妈,对吗?”女儿反问。
这件事发生在我们共读绘本《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两周后,女儿还是能够准确地将太婆婆与“楼上的外婆”联系到一起。我从没想过因为《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四代人的心距离被拉得如此之近。这让我们可以沉迷在乡间田野一整天,让我们增添了“妈妈回妈妈家”的期待。
3.“听,太太在笑呢!”
新年期间,我们开车带女儿回到我先生的老家浙江。回到老家后的第一时间,我们没有直奔家中,孩子的奶奶在路口买了菊花,我们下车徒步来到太太坟前扫墓。
我们站在坟前,奶奶正说着近况。
“妈妈,听,太太在笑呢!”女儿突然说了一句。
我们惊讶地看着女儿,她并没有见过太太。为何会这样说呢,下山的路上我们聊起这个事情。
“宝贝,太太是怎样笑的呀?你听到了?”
“对呀,太太也在说‘极乐啊,极乐啊’。”
女儿边说边模仿着。
我恍然大悟,原来女儿是联想到了我们共读过的绘本《爷爷的幸福口令》。女儿继续补充:“祐太的爷爷去世时,妈妈告诉祐太,他的爷爷在天国,还会很开心地说‘极乐啊,极乐啊’。”此刻一旁的奶奶泪花已经在眼眶打转,但笑意也洋溢在脸上。
女儿沉浸在“极乐啊,极乐啊”的口令中,而我更加坚定了对行走阅读的信念。女儿能够如此沉浸在绘本里,这归功于我们一次次的“带上绘本去旅行”。
行走的阅读,我和女儿进行四年了。因为这种“行走”的方式,绘本成为女儿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它或在我们手中,或在我们的脑中,或在我们的心中。
1.看见N本绘本
有一天,我和女儿共读《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时,本以为我们会继续讨论绘本里的细节,但女儿却话锋一转:“妈妈,猜猜我更爱楼上的外婆还是楼下的外婆?”
“应该是都爱吧。”
“看,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她!”女儿突然模仿起《猜猜我有多爱你》里小栗色兔子的模样。
原来,当我还沉浸在《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里的时候,女儿已经“跳”出来了。或许几分钟后,她还会“跳”到另一本绘本中去吧!
2.看见N种亲子互动方式
在我先生的印象中,三岁时爷爷为他所读的故事内容已经模糊了,但是爷爷每天和他在一起读故事、玩游戏的幸福感觉他仍旧记得,每当失落低沉时,那种感觉总会给他力量。
我和女儿的阅读方式感染了家里的每个人,大家都享受共读带来的幸福感。我们会因为女儿的某一个行为想到同一本绘本,会用绘本里的同一句话,回答女儿的问题,也会自然而然地表演起绘本里的故事。
奶奶:“有一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
爸爸:“在散步,它发现了……”
女儿:“一个圆圆的苹果!”
我:“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做?”
爸爸和女儿:“啊呜——咕咚,啊——真好吃!”
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家人之间跨越了年龄的界限,遨游在绘本的世界里。
当家人、绘本、旅行“同频”时,孩子便会被赋予力量,会行走在绘本里、行走在生活中、行走在通往无限可能的路上。
《爷爷的幸福口令》内文
原刊载于2024年7-8月合刊《早期教育》(家教·绘本阅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文字编辑 | 早期教育编辑部 谷丽丽
微信排版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林 艳
长按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