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思考力的萌发

教育   2024-10-21 17:11   江苏  









大约从2岁半开始,多数孩子会进入典型的提问期。其突出的表现有三点:一是问题的数量明显增多,在任何场合都有无尽的疑问。二是提问常呈现连环形态,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每个问题得到答案后,又会在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提问。三是有些问题的难度开始升级,甚至会让大人感到回答起来颇为棘手。
这时候,在阅读中,“谁”“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会成为孩子挂在嘴边的词。“这是谁?”“他在做什么?”“站在他后面的是谁?”“为什么这头大象想吃苹果?”“为什么房子要拆掉?”“为什么我们现在不坐这样的火车了?”“怎么这两本书都是关于太阳的?”“怎么这么多书里都有小老鼠?”
成人应珍惜孩子在阅读中提出的所有问题,它们承载着孩子对这个世界可贵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是孩子思考的萌芽,其中蕴含了人类哲学思考的起点。哲学的起源就是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也许幼稚、好笑,但成人千万不要忽视它们或懒得回答,更不要流露出哪怕是善意的嘲笑态度。孩子非常敏感,会从成人的语气中立刻感觉到,他们提出问题的举动是好笑和有失尊严的事情,从而很快放弃提问的冲动。如果这样做,我们就会因为无知和傲慢,扼杀了孩子提问和思考的珍贵天性。
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在《哲学的邀请》一书中说:“谁不能学会在疑问中生活,谁就永远不可能真正地进行思考。”当阅读中的孩子开始提问,就是哲学精神在他身上被点亮的时刻。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真诚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包含了语言和知识的重要学习,同时也会发现,有些时候去解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
下面是我们记录的一段对话:一个2岁9个月的孩子读了《第一次发现》丛书中的《火车》一册后,了解了老火车与新火车的区别,在玩自己的老式小火车玩具时,向妈妈提出了以下问题。
孩子(指着压扁了的火车玩具盒):“这是装老火车头的盒子。妈妈,怎么这个盒子也老了?”
妈妈:“这个盒子不是老了,是旧了。”
孩子:“为什么它不是老了,是旧了?”
妈妈:“这个盒子不是很多年前的盒子,是新生产出来不久,因为被人用得多了,所以旧了,但盒子和盒子里的火车玩具,都是现在的东西,不是老东西。一样东西,得经过很多年,才会变成老东西。”
孩子:“妈妈,很多年以后,你也变成老妈妈了。”
妈妈:“是的。”
孩子(拿着崭新的老火车头玩具):“那这个新火车头怎么看上去像老火车头的样子?”
妈妈:“这个火车头虽然是新做的,但它做成了老火车头的样子。”
孩子:“为什么现在不用老火车头了?”
妈妈:“因为老火车头是很多年以前的火车头,开得太慢了。”
孩子:“为什么它开得太慢?”
妈妈:“它的技术是很多年以前的技术,那时候的火车只能慢慢开。现在开得这么慢,人们就觉得不太方便了。”
孩子:“为什么新火车头就开得快?”
妈妈:“因为新火车头用的是新技术,嗖——开得很快。”
孩子:“为什么它开得这么快?”
妈妈:“因为它用了新技术。”
孩子:“为什么它用新技术?”
……
这段对话中,孩子绕圈似的稚气提问,包含了他对相关语言和知识信息的本能敏感与深入探求。
第一,从提问中可以看出,他不但明白了“新”“老”二字意义的显著区别,也把握了“老”“旧”二字所指的微妙差别。第二,他试图追问,在“新”与“老”的字面意义之下,还包含了什么样的深度内涵。显然,“新”不单指看着新,“老”也不单指看着老。那么,究竟是什么使“新”成为“新”,使“老”成为“老”?
孩子的一些提问乍看普普通通,却让我们发现这些看似简单不过的问题未必能够解答得很好。有时候,我们一边回答,一边会生出谨慎和犹疑:这样告诉孩子对吗?孩子的提问,也在激发我们对许多简单知识的重新反思,这同样是哲学精神的重要内涵。萨瓦特尔说得好:“对某些最为一般的问题学会很好地提问,同时也就是学会质疑太过武断的回答。”留意一下,当孩子向我们提问的时候,是不是也在提醒我们不能做“太过武断的回答”?
当然,这样的问答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我们有时候很忙,有时候很累,有时候也会烦。如果孩子问得停不下来,或让我们感到回答不了,试着比较下面两种结束问答的方式:
第一种:
好了好了,小孩子哪来这么多“为什么”!
我现在没空回答你的问题。
没有“为什么”,事实就是这样。
第二种:
对不起,现在我有别的事要忙,我们回头再来谈这个问题好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很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呢?
你的问题非常好,但是我现在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们可以一起学习,看看谁先解开这个问题。
总而言之,对于孩子提问的兴趣和热情,我们应多肯定和鼓励。当成人懂得幼年时代提问的意义,就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愉快的问答。





原文刊载于2024年9月《早期教育》(家教·绘本阅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文字编辑 | 早期教育编辑部  谷丽丽

微信排版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林 艳


长按关注我们吧

早期教育亲子
提供0到6岁孩子成长的育儿经验指导、亲子共读材料、亲子游戏创意思路以及家庭与幼儿园沟通联系的方法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