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往往让家长感觉棘手,一方面因为这个话题对于年幼的孩子似乎显得有些深沉,另一方面因为生命教育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我们把针对幼儿的生命教育归纳为三方面:从认知上了解与认识生命,拥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方法和技能,在情感态度上热爱与善待生命。
认知生命可以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利用孩子对自身的自发兴趣,家长和孩子一起探究身体的秘密,如孩子们会好奇“耳朵能听多远的声音”“鼻子为什么会鼻塞”“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牙齿是黑黑的”“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要戴眼镜”等问题,此时可以借助绘本等读物以及视频类的科普讲解,和孩子一起探究身体各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和相互协作关系等。值得注意的是,引导孩子探究身体的秘密,并不一定要让孩子严格掌握科学无误的知识,而是借助对身体知识的好奇引发孩子的探究兴趣,并掌握朴素意义上的知识即可。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父母和祖父母构成了生命的序列,因此身体的生长发育、繁衍与衰老也是生命教育常探讨的主题。孩子会好奇“我从哪里来、奶奶为什么有白发、妈妈的外婆去哪了、等我变老了妈妈还在世界上吗……”借助孩子的这些好奇,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究生命的起源、男孩女孩的不同、生命的生长周期,等等。此外,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探究动植物的“生命科学”。如种子的种类与构造、种子的散播方式、种子对人类的用处;小动物的出生方式、小动物们成长过程中外观的变化、动物如何照顾幼崽,等等。
身体的正常运转与失灵同样也是生命教育的常见议题。生病时,孩子会对身体运转失灵有综合体验。借助生病的经历,家长可以和孩子探究生命运转的秘密。在探究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做记录,以多元表征的方式支持孩子对生命的探究,引发孩子对生命秘密的持久兴趣.
自我保护主要是识别危险与应对危险,主要包括外部环境中的危险以及来自人际间的危险。
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教孩子一定的安全常识,如遵守交通规则,远离陌生人,注意电、水、火的安全使用等;牢记急救电话、消防电话、报警电话、父母电话、家庭住址、常见标志等基本信息。同时,要培养孩子主动的安全意识与能力。首先,孩子能对环境有识别能力,如在建筑内部时注意观察楼道里的逃生标志,在家中能觉察气味的异常,在马路上能观察路上的车辆并保持距离,遭遇可疑人、事及时告诉家长,等等。其次,孩子应掌握基本的卫生与安全技能,比如以正确的方式刷牙、擤鼻涕、洗手以及掌握基本的烧伤、烫伤与流血的应急处理技术,等等。再次,拥有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一般情况下,爬行、跳跃、悬垂能力较强的孩子有更强的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他们即便摔跤,也有较强的保护脑袋不受伤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的攀爬与悬垂等能力能够有效预防孩子们在运动过程中受伤。
成人还需要教孩子保护自己免受人际间的危险。第一,不旁观、不参与他人的吵架、打斗等冲突行为与攻击性行为,以免他人间的争斗伤及自身。第二,注意自身的言语与行为,不使用过激言语和行为激怒与挑衅他人,不轻易用手触碰同伴的身体,以避免他人误解自己的行为意图。第三,教给孩子方法,以积极的心态解决冲突。年幼的孩子尽管没有故意伤害与霸凌他人的动机与行为,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却很容易不懂分寸地“侵犯”同伴。家庭中,同胞之间的打架行为更为突出。如弟弟在哥哥不允许的情况下仍拿哥哥的宝贝玩具,哥哥瞬间怒气冲冲地挥起小拳头往弟弟身上一顿乱揍。处于愤怒状态的孩子根本无法觉察自己的错误行为,此时成人需要随机教导孩子以更智慧、平和的方式解决冲突。如,告诉孩子:“弟弟拿你的东西确实不对,但你的目标是拿回自己的玩具,而不是打弟弟。要实现你的目标有很多方式,打是其中很糟糕的一种,如果打伤了弟弟会引发一系列你想都想不到的难以承受的后果。你可以跟弟弟说,数到三十就还给主人,或者我先看你有什么玩法,你再看我有什么玩法。”当家长有意识地教孩子心中有他人、眼中有情谊、脑中有方法的时候,就能打开孩子尊重他人身体与生命的视域,从而培养有分寸的孩子,避免孩子未来霸凌同伴或被同伴霸凌.
心灵是我们生命的意义载体,关爱与呵护生命首先表现为关怀我们的心灵世界。幼年时 期的孩子总是有很多害怕的东西,比如床底下的“怪物”、没开灯的黑暗空间或者他人随口一句“你再不听话,老拐子就把你带走”等。和孩子谈论、分析所恐惧的对象,能够有效疏导恐惧情绪,帮助孩子掌控自己的恐惧感。如和孩子谈论“怪物长什么样”“害怕的时候,我的手和脚好像被绑住了,动不了”“害怕的时候,小拳头攥起来会发生什么”等。还可以教孩子们“壮胆”的方法,比如“打怪物”,可以一边挥拳一边念“左手哼,右手哈,全家一起打怪物,打得怪物回老家”。
在关怀孩子的心理生命的同时,成人还需要引导孩子关爱他人的心灵感受,训练孩子感受大人处境的能力,并教导孩子以实际行动关心成人,如“妈妈烧饭很辛苦,吃完饭应该对妈妈说声谢谢,并把碗筷送回水池”“爸爸很累了,我们说话的时候要声音轻一点”“奶奶身体不舒服,我们给奶奶端点水喝,奶奶就会觉得很温暖”等。总之,家长需要教导孩子以实际行动关怀周围的人,让成人也能切身感受到来自孩子的温暖。
孩子们对动植物的生命也会表现出自发的关心。如,有的孩子会因为担心杀鱼时鱼会疼而拒绝吃鱼,这是孩子最真诚、最本能的同情心的表达。作为成人,我们应该欣赏、尊重与支持孩子的善心。随着认知的成熟,孩子会知道自然界的食物链循环,但是认知成熟的过程中仍然葆有丰富的同情心却更难得。另一方面,有些孩子会对小动物表现出较为残忍的行为,如有的孩子会炫耀自己能肢解小青蛙、小蚂蚁等小动物。遇到此类情况,家长需要及时制止孩子的残忍行为,教导孩子:“小动物固然会死,但是每一个生命死后都有它应去的地方,我们不可以把肢解小动物当成乐趣,更不可以把肢解小动物当作勇敢行为。我们需要和死去的生命说再见,不应该再伤害与打扰它们。”
生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善待自我、善待他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原文刊载于2024年6月《早期教育》(家教·绘本阅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文字编辑 | 早期教育编辑部 谷丽丽
微信排版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林 艳
长按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