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小奎 / 文·图
蒲蒲兰绘本馆
《看日出》以漫画式的画风展现了小男孩麦麦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去看日出的经历。他们克服了早起的困难、怕黑的恐惧,但看日出的路途中,伙伴们之间产生了小摩擦,小老鼠因“提灯笼”“强撑着不睡”“被嘲笑”而委屈爆发,最后大家重新拥抱。遗憾的是,他们错过了期待的日出,而只是在日落前拍摄了一张照片……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次阅读,我先卖了个关子,和孩子一起看封底的照片:“这群小伙伴在干什么?”和预想中的一样,孩子们有的说他们是在跟日出合影,有的说是跟日落合影,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开始了《看日出》之旅。
从第一页起,讨论就开始了:
“小猫咪和小老鼠居然手拉手转圈。”
“这只小猫咪为什么不吃小老鼠?”
“小老鼠总是跟在这只小猫后面。”
猫和老鼠在故事中成为了好朋友,孩子们为猫鼠之间有着非正常的友谊而惊奇,也因故事和生活中趣事的联结而会心一笑。
绘本中,一队人马上山时,所有人都要上卫生间,只有小老鼠在外面。
“小老鼠真是太厉害了,一个人拿了那么多的灯笼!看他的尾巴都在发抖了。”
终于到达山顶,来了场篝火晚会,可是——
“太阳还没有出来呢,他们就困了。哈哈,小猪早就睡着了。
“呼——嘘——”
“他们都睡着了。”
“看,小老鼠的眼睛也慢慢眯起来,越来越小。咚!睡着了!”
日上三竿时,大家终于因小老鼠被蜜蜂蜇而醒来。
“我觉得小老鼠实在是太可爱了,又有点搞笑。他被蜜蜂蜇了一下,鼓了个好大的包,比他的脸都大!”
“好想捏一下他脸上的包。”
“小老鼠那么一点点的声音居然都能把小伙伴都叫醒了。”
“他们居然一觉睡到中午,太阳都晒屁股了!”
下山的时候,他们一起在日落下拍了照片。
“哦,原来是日落的照片呀!”
故事中的麦麦和他的小伙伴们经历了别样的看日出行动,孩子们在阅读后纷纷对其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发表看法,我能感受到这次共读带来的轻松和愉悦。
在赏读之后,孩子们对绘本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了浓浓的兴趣,尤其看到小老鼠被蜜蜂蜇了一个大包后,大家也都和麦麦一样哈哈大笑起来。然而这样的读仅仅停留在“看”,如何带着孩子们真正走进绘本呢?我尝试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一页入手,以小老鼠和麦麦等小伙伴两方角色为切入点,和孩子们沉浸式体验,“看见”每个角色内心的底色。
(一)好心而又委屈的小老鼠
一翻开这一页,孩子们就哈哈笑了起来,我轻轻地问了一句:
“这时候小老鼠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笑声瞬间停止,场面静悄悄的。
“小老鼠心里肯定是很难过的。”
“他们都嘲笑他。”
“他被咬了,很疼……”
“后面一页小老鼠都哭了,他说,灯笼很重很重,他也拿不动。”
轩宇的一句话让我们将绘本每一页串联,而小老鼠的这一段哭诉则是对上山途中他的经历及心理感受的浓缩。于是,我们回到半山腰上:麦麦要去厕所,他把灯笼给了大象,大象也想上厕所,他把灯笼给了长颈鹿,长颈鹿给了小猪……最后,小老鼠拿了所有的灯笼。
“灯笼有大的有小的,他的嘴巴里还咬着灯笼。”
“他实在是太厉害了。”
“他的尾巴一弯一弯的,在发抖。”
“实在是太重了。”
“对于他来说,有的灯笼太大了。”
“他的眼睛都挤在了一起,他要拿不动了。”
孩子们意识到小老鼠要拿着所有小伙伴的6盏灯笼真的挺难、挺累的。“但小老鼠肯定是愿意帮忙的,他都说了‘愿意’。”小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后面爬山的时候,小老鼠也是笑眯眯的,眼睛弯弯的。”原来这是只好心的小老鼠,而他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困难。
接着,我们一起去看小老鼠第二次帮忙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到达山顶后,麦麦最先熬不住了,拜托大象太阳出来时叫醒他;没过一会儿,大象也熬不住了,拜托给了长颈鹿……最后,小老鼠又一次承担了所有人的信任。可是,他这次真的撑不住了,他也睡着了。因此,大家错过了日出。面对责备,小老鼠终于嚎啕大哭。我们再次进行讨论时,孩子们更多地关注到小老鼠的内心感受。
“没有帮到其他人的忙。”
“他们给了小老鼠太多灯笼,小老鼠拿不动,他委屈了。”
“别人不做事情,就只有他一个人做事情。”
“他愿意帮助别人,就是有点难,他做不到。”
“他被蜜蜂蜇了已经很疼了,他们还嘲笑他。”
在一次次的讨论中,好心又委屈的小老鼠形象在孩子们心中建构起来,那可能就是每个孩子最初的模样:单纯可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不满,有时候内心的压力来自于超负荷的任务,最终爆发出来。
(二)粗心而热忱的小伙伴
我们看到小男孩麦麦、大象、长颈鹿、小猪、小猫和小老鼠排着队、挑着灯笼往山上走,他们是一个相互照应的小团队,那为什么两次他们都把任务全部交到了小老鼠的身上呢?
“他们都要尿尿,小老鼠没有要去。”
“前面的小动物都愿意帮别人拿,就越拿越多,大象在前面,他拿得少,小老鼠排在最后。”
“小老鼠不用睡觉。”
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涵涵说:“小老鼠厉害啊!”对此,我有点摸不着头脑,那么小的老鼠,哪里能看出来他厉害呢?我期待着孩子们给我解答。
“十二生肖中,小老鼠跑得最快,所以他的力气很大。”
“小老鼠那么重的灯笼都能拿,他一定也能一直醒着。”
原来,书中的每个小伙伴都认为自己可以帮助别人,因此毋庸置疑地认为别人也应该愿意帮助自己,可是他们忘了,小老鼠相对比较弱小。
“我觉得小老鼠有点孤单、可怜,小老鼠自己一个人睡,‘咚’一下倒在了地上,其他小动物都睡在一起,挨着的。”
“他们都害怕晚上,所以抱在一起,小老鼠很厉害,他不害怕。”
“小老鼠没有准备好睡觉呀,他就倒了。”
一个人睡觉的小老鼠并不是被排除在外的,孩子们心里始终相信,如果小老鼠要和他们一起睡,小伙伴们一定是愿意的。
“如果你是小老鼠,你愿意一整夜都不睡,帮大家等着日出吗?”我想了解孩子们和朋友相处时心里的感受。
“我愿意帮别人,不睡觉!”
“我一晚上都不睡觉,不睡觉很好玩。”
“我帮助别人的时候会很开心,我可以不睡。”
“我已经很累了,我还是会愿意帮别人忙,我会坚持到底。”
“别人需要我帮助,我会很开心。”
原来孩子们的心底都是乐于助人的,从而建立和他人的信任关系,并获得成就感、自豪感、幸福感,完全没有成人那么多的顾虑。孩子们也理解了绘本中的小伙伴们让小老鼠独自承担了压力,是因为他们没有看见小老鼠的“弱小”。
孩子们从简单地“看”,到慢慢深入地“看见”,了解每个角色的真实感受。正如法国作家阿提克·拉希米写的一句话:“我和你一样,有两只眼睛。一只用来——看,一只用来——看见……”在关注自己的同时,还要“看见”他人,这是共情的基本前提。
故事里每个小伙伴都愿意帮助别人,可是最后却把事情搞砸了——日出没有看到,小老鼠也哭了。孩子们会有怎样的主意呢?
“小老鼠遇到做不到的事情可以说出来的。”
“他为什么不把灯笼放地上?”
“他们可以换着去尿尿。”
“把灯笼带着去上卫生间。”
“用一根小棍支在眼皮上(防止睡着)。”
“放点音乐,节奏快的那种,大家可以一起跳舞唱歌。”
孩子们想了各种办法,帮助文中的小伙伴们解决困难,然而依旧没有真正突破“自我中心化”。
其实,大多数小朋友的“自我中心”不是自私, 而是以为所有人都会和自己想得一样、和自己的感受相同。他们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就能减少彼此的摩擦了。
如何更有效地将绘本向日常生活延伸成为了我的难题。
直到第三天,我在语言区发现了惊喜。涵涵、轩宇、诚诚、小叶、苹果他们又拿出了《看日出》表演了起来,并邀请我一起加入他们,于是我们分角色展现故事情节。诚诚“小戏精”上身,栩栩如生地模仿着小老鼠的神态、动作,带着情绪说着:“好吧……”尤其一段哭戏,让苹果这个感情丰富的小姑娘的眼泪在眼圈里打转,给了“小老鼠”一个真诚、温暖的拥抱。孩子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设身处地地去思考每个人的处境,他们似乎真的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了。一场出于游戏心态的表演,带入情绪后,帮助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尝试着去识别判断他人的情绪。
回过头,再来看这本绘本时,爆发的小老鼠给所有小伙伴上了一课,小老鼠的委屈让大家深深地感到抱歉,他们真诚地拥抱小老鼠,小老鼠也原谅了大家。一个温暖的拥抱,带着情绪的共鸣,让小老鼠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于是,他们一起高高兴兴地下山。
“下山的时候小老鼠在大象的背上。”
“小老鼠太累了,他走不动了,所以大象就背着他一起。”
孩子们开始真正理解故事里动物们行为背后伴随的心理感受了。
小伙伴们最后和落日照了相,并且把和落日的合影交给了故事中没能去的暖暖。暖暖说:“哇!好漂亮的日出啊!”
故事是开放性的结尾,无法判断他们有没有向暖暖讲述“看日出”的经历。
“他们不会告诉暖暖其实是日落吧,不然暖暖就会很失望的。”
“麦麦他们可能觉得有点丢脸,不想告诉暖暖。有一次我姐考试考得不好,就不想让我妈知道。”
“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不会告诉暖暖,这是麦麦、小老鼠他们的小秘密,看看暖暖自己能不能发现。”
这些小烦恼是每个成长过程中的小朋友都会经历的,他们会在麦麦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了解自己,尝试去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在朋友的陪伴中懂得什么是体谅和爱。
在生活中,有些美好,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就能得到,就像“麦麦和他的小伙伴们”,错过了期待的日出,却收获了完美而圆满的日落。有时, 我们是麦麦——有人在为我们努力“提灯笼”“强撑着不睡”,而我们却不自知,一时忘记了体谅和感恩;而有时,我们又是那只小老鼠——委屈着、 强撑着……愿“麦麦”们都能发现身边的“小老鼠”,愿“小老鼠”也能大声说出心里话,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一颗柔软的同理心,拥抱美好。
原刊载于2024年4月《早期教育》(家教·绘本阅读),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文字编辑 | 早期教育编辑部 谷丽丽
微信排版 | 早期教育媒体融合发展部 李烨
长按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