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电话:010-66088424
本文共5601字,阅读约需要14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就此作出全面部署。
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源泉和决定力量。历史已经证明,从古至今生产力的每一次飞跃都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
新质生产力是赢得企业竞争的新高地
一般说来,企业能否做强做优做大,关键在于企业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是否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尽管人们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不尽相同、理论流派繁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企业拥有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所在,能有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许多学者看来,新质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这种提升是整体性的、根本性的,作为其构成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必然也被赋予新的内涵。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与新质生产力匹配的不再是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的普通劳动者,而是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
就劳动资料而言,随着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将产生,这也是体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数据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
纵观国际上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例如,微软的“永远抢先一步”、索尼的“争天下先”、IBM的“追求卓越”,都是把创新作为企业的价值追求,并因此迅速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00多年来之所以能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始终具有领先于时代的新技术。其扬名世界的贝尔实验室里聚集了5万名科学家。正是这些科学家为它创造了无数个“世界第一”,而这些“第一”为该公司在电信业称霸世界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美国《科学世界》杂志中登出的改变20世纪十大发明:拉链、集成电路、飞机、飞艇、水中呼吸器、石膏绷带、尼龙、火箭、电视、电冰箱无一不给其带来丰厚的利润和财富。
相对于国外一流企业,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在创新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特别是,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如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和工艺能力不足、理论科学研究落后于实验科学研究等。由此可见,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急待改变,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迫在眉睫。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这一局面有了明显改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排名第12位,其中6个指标排名世界第一,多项数据都表明,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正在持续提升。
以华为为例,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打压断供,华为能够屹立不倒的奥秘就在于其对科技创新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投入,研发经费在营收中的占比近年来一路上涨接近15%。华为至今在全球设立了40多个研发中心、30 多个联合创新中心,研发人员达到8万余人,占员工总数的45%。首钢集团坚持向“新”发力,自主创新开发的“蝉翼钢”,广泛应用于5G基站设备、新能源汽车电池中,由此提升了首钢的市场话语权。
事实上,与传统生产力本质上不同的是,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创新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产品。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能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维度下,实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大幅提升。它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换代,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将会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新质生产力是激发产业变革的新动能
在当今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新质生产力正以磅礴之势崛起,成为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新质生产力并非传统生产力的简单延续或数量叠加,而是以创新为灵魂,以科技进步为核心,融合了多种前沿技术、先进理念和高效管理模式的全新生产力形态。这种生产力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产业发展边界,重构了资源配置方式,为产业的升级与变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科技的日新月异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从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到生物技术的突破创新,从量子计算的崭露头角到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每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诞生。
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前沿科技的突破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结构,而且正在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更催生出一系列新兴产业和业态。
近年来,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我国的高铁、5G 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互联网金融、共享经济、数字创意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凭借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另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开辟国际市场。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环保、节能汽车的需求,还带动了电池、充电桩、智能驾驶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在传统产业中,通过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再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
以农业为例,通过引入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智能化的农业设备和精准的农业管理系统,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推动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智能制造技术使得制造工厂实现了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大幅提升了制造业的生产效能和产品品质。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增强了产业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再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一个显著趋势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趋势愈发明显。例如,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产生了服务型制造模式;信息技术与医疗行业的结合,孕育出了远程医疗、智能医疗等新业态;农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了智慧农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产品。产业融合带来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创新,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空间,激发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产业组织呈现出网络化、平台化、生态化的特征。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演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探寻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泉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实现要素配置、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型。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兴的力量,正逐渐崭露头角,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与效率。新质生产力是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比如,在劳动力要素方面,新质生产力带来了全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促使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更为复杂和智能化的工作环境,从而使劳动力的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再比如,在资本要素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动了资本的优化配置,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商业模式引导资本流向更具潜力和高效益的领域。此外,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源更多地流向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企业,减少了对落后产能的投入。这有助于淘汰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其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空间。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基础,能够催生全新的产品和服务,拓展了消费市场的边界。比如,智能家居、智能健康监测设备、无人驾驶等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生活的需求。新质生产力还可以推动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比如,3D打印技术使消费者能够定制个性化的产品;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催生了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共享消费、绿色消费等模式。中国的数字经济也在快速崛起,5G网络应用全球领先,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市场规模庞大,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创造新需求与市场空间的典型例证。
其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增强创新活力与创造能力。新质生产力通常伴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的应用,这为创新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例如,生物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催生了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等创新成果;材料科学与电子学的融合,推动了新型半导体材料和高性能芯片的研发。
新质生产力的进步也改变了创新的模式和机制,使得创新更加开放、协同和高效。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平台,创新资源得以更广泛地整合和共享,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众创、众包等创新模式的兴起,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能够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它吸引了大量的创新人才、资金和政策支持,形成了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性循环。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对现有技术和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企业和机构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升自身的创造能力,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事实上,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展现出无可比拟的潜力和影响力。新质生产力,正以其独特的魅力重塑着经济增长的逻辑和模式。它并非传统生产力的简单延伸或改良,而是一种具有颠覆性和开创性的力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文明进步的新源泉
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这充分说明,与人类技术创造紧密相关的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内在特质。不同的文明阶段可作出更细的划分,比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等。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明的发生史蕴含在经济关系及其发展的过程之中,在解答文明的形态时,应该看到“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所以,唯物史观建构了以“物质生产”为本质意蕴的生产方式尺度,认为只有“用这种关系才能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社会形态既有技术的社会形态,也有经济的社会形态,更有基于人的发展进程而生成的意识形态,而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形态演进的根本动力。因此,“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变与质变。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本质上就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史。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对国家命运、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在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前提就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从社会层面上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文明进步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新质生产力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给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特别是重体力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环境,有效缩短了劳动时间。其次,新质生产力所提供的新产品、新服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再次,从长期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技术进步会使脑力劳动增加,并促使更多的劳动者从事研发、服务等工作,由此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推动文明演进的核心动力。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源泉。
订阅电话:010-6608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