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音频由妙宗道友提供,欢迎大家随缘聆听
附录三:亮中母村纪实
18、村体解散,不独亲其亲
亮中母村从一九四二年建立,七年来,确实为同道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培养出不少人才,发展了新村。一九四八年正月末,亮中母村解散。各户人家都散居在亮中河之两岸,立呈一贫如洗之窘状,都住着破漏不堪的房屋,家家糠菜以充饥,敝衣以遮体,对全村人员来说,确实是一场严重的考验,但大家却未因此而灰心丧志、愁眉苦脸,反而心志益坚,安贫乐道。如周彭龄全家离开母村之后,于余寒未尽的二月间,竟住着有窗无纸的破房,夜间盖着破棉衣,白日吃糠嗯菜,仍然不改其乐,认为真正达到“净底家庭”了。朱循天全家,在大同公墓之侧,由祁春生赠给木料,搭两间茅屋,以为住宅,真是苦中见志,愈穷愈坚。他更向大家提示道:“我们经常说不怕穷,不握苦,看看穷苦真来了,到底怕不怕;平日总是张口大同、闭口大同,这会儿‘大同’真来到了,看看能不能经得起考验,到底是真的是假的”。大家在朱循天的激励下,重温了初志,乃经常以“立业世界自立人”来鞭策自己,来衡量自己。村体解散后,亮中人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得到刘秉钧、张景盛经济上的助力不小。尤其刘秉钧为王凤仪书稿的保存做了一定贡献。
青年人誓愿踏着老一辈人的脚印,稳步地走向“大同世界”,因而有不少男女青年,实行崇俭结婚,永做“立业世界自立人”。于旧历二月初八,崔永惠(凌源人)与张淑伸(青龙人);李成群(昌图人)与张孝环(青龙人)同时结婚。旧历二月十四日,周士荣(青龙人)与刘汝淳(辽中人);张济州(青龙人)与方明慧(黑龙江人),两对青年同时结婚。身着平日服装,按照崇俭结婚仪式举行婚礼,至于索取彩礼、张席设宴等事,好象早已被人们遗忘已久的陈规旧俗了。
以后陆续崇俭结婚者有许登仑(营口人)与张英华(台安人)结婚;候起平(辽阳人)与赵尔文(昌图人)结婚。
立业和崇俭结婚两大关键,在老一辈人身上已结了果,而在青年人身上又扎下了根。
亮中母村解散不久,王家窝堡新村亦于旧历五月初三日解散,各家散居在村后北沟之西岸,搭草庐以为居,安老所之老人由各家分别供养:谷美声、谷美万奉养王增老人;齐良河奉养黄老人;冯苏宪章奉养周老太太;孙常卿老人后期常住李成家。冯苏宪章更讨董葆烈之三子致毅为“大同儿子”,取名为冯大明。这些老人都是无依无靠的,各家都当作自己的老人一样的奉养,虽在生活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仍然未推却供养之责。
亮中之老人亦由各户分别供养:于郭志贤老太太由朱循天负责供养;李善永老头住在周彭龄家;孙常卿老人前期亦常住循天家。一九五一年春,朱循天的父亲恕忱翁逝世于亮中。母村解散十年之后(一九五七年),循天夫妇又请来无依无靠的杜宋玉洁、杜曹玉琳二位老太太,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的长期奉养,直至去世。
循天夫妇非常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虽在生活极困难的情况下,仍节衣缩食、想方设法,供两个儿子念大学。长子式乾毕业于辽宁大学,次子式谦毕业于吉林大学,以后都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材。后来式乾为落实父亲的遗嘱,使其遗著早日问世,竟而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几经周折……终于在父亲逝世十余年之后,将遗著《王凤仪年谱与语录》一书出版,得与广大读者见面,从而完成父亲生前未竟之愿。
周彭龄之三子士和,讨给赵安邦做“大同儿子”,时仅八岁,名赵志同。安邦逝世,母村解散多年后,志同仍是对其双目失明的母亲赵于仲莲念念不忘,时常寄款和探望,不辞其赡养之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亮中母村解散之后,从人们的实践中就更显得真实而突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