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珍贵了,那些不可忘却的记忆和青春

文摘   文学   2024-09-21 12:51   河南  

关注鱼关已经十二年了。鱼关从无水到有水,从无鱼到有鱼,从裸露到生态,从名不见传到名扬全国……一点点,一滴滴,无不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汗水,甚至生命。鱼关不易,鱼关人更不易。那些已经失去的记忆和青春,值得人永远怀念!

2009年8月20日,鱼关村188户893名村民全部迁往唐河县东王集乡鱼关移民新村。鱼关创业团队从丈量旅游道路开始了创业,同时,也开始了一场移民与故乡距离的丈量……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就是一道连接移民与故乡的彩虹。

曹国宏先生带着他的团队,踏着泥泞,迈着坚定的步伐,出发了。这一走,就是十二年;这一走,就永不停步;这一走,就踏出了一条移民回家的路……

王钰是早期创业者之一。在创业最艰难的岁月里,王钰临危受命,担任鱼关基地总经理。我曾多次在鱼关与他相聚,畅谈鱼关的美好未来。那时候,鱼关既没有水,也没有鱼,更没有关,只是移民搬迁后留下的一个荒芜的小山沟。王钰坚定地认为鱼关一定能够成功。他说:“鱼关,水会有的,鱼也会有的,游客也会有的,这里一定能够成为淅川丹江口移民的心灵圣地!”2012年7月,在鱼关基地规划评审的前夜,王钰因病抢救无效去世。

看,这些曾经在鱼关抛洒青春的帅哥靓妹多精神!右边那个名叫王建基,至今仍在坚守,提摄像机那个小年轻人名叫王行,如今可是大导演吆——

原来的南阳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是鱼关小学改造建成的。在博物馆大院的门楣上,著名作家二月河亲笔题写的馆名为博物馆增添了更多的文化气息。


  进入大院,首先看到的是大大小小的100只水缸,令人震撼。这些水缸都是鱼关村移民在搬迁时候留下来的。因为,搬到新的移民点,移民们都用上了自来水,再也用不着水缸装水了。而这些水缸和旁边那些木质水桶更是记载了库区移民艰苦的吃水过程。上面这个美女名叫郑娜,是鱼关建设者之一。


这个美女叫曹欢,她是最早参与鱼关建设的团队成员。看,她抚摸着古老的铁钟,眼神里流露出对丹江移民的热爱……

   这个帅小伙名叫刘海波,85后,淅川丹江移民博物馆坚守者之一。他已经在鱼关坚守十二年了!

李军原是河南日报农村版驻南阳记者站办公室主任,现在是鱼关主要负责人之一。在鱼关创业的艰难岁月里,这位在城市开小车的年轻人竟然学会了开拖拉机……

周成保先生是鱼关投资者和建设者之一。;2013年11月,周成保被评为第二十届中华大地之星十佳新闻人物,被授予“中华优秀农民收藏家”称号。

        今的鱼关换新颜,以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纪念馆、南阳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中国报告文学南阳创作研究基地为主的“两馆两基地”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2014年1月,南阳市委宣传部授其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月,南阳市移民局在此设立全市移民教育培训基地,2019年9月,南阳市直机关工委在此设立市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南阳农业职业学院在此设立教育实践基地,12月被中共淅川县委党校、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命名为现场教学点,被大家誉为南水北调精神地标、移民精神发源地、库区移民心灵家园。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丹江湖畔
文学文化,原创直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