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新馆落成,文友邀请我前去采风,说有重要文物首次展出,让我一定不要错过。因工作与创作太忙,实在抽不开身。文友几次三番,盛情难却。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放下手头的文字,驱车向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走去。
淅川县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坐落在盛湾镇原鱼关村遗址。对于这个馆,我已经关注了十余年,断断续续写过不少文字。但是,因为是移民民俗博物馆,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年代久远的文物,更不要说珍贵了。路上,我一直对文友的话并不当真。可是,当我来到鱼关,走进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这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原来的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集餐饮、住宿与会务接待为一体的移民干部培训基地。在原来移民碑林东边,建起了一座新的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外观以黄色为主体色调,高大,巍峨。真可谓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呀。
正如文友所言,新落成的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除了以文字、图片和声、光、电等为形式的南阳移民民俗展览外,还布展了许多文物。其中,80%以上都是以前没有展览过的。因文物众多,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或另行文表述,再与大家分享。这里,我最感兴趣的当属淅川丹江历代钱币展览。这个展柜搜集了自春秋到清代淅川各个时期的货币。有春秋时期楚国的贝币;有战国时期楚国的鬼脸钱;有秦朝的秦半两;有汉代的汉半两;还有汉代的五铢钱以及闯王李自成时代的张献忠大圆钱等。当然,最具有淅川地域特色的当属春秋时期的楚国贝币和战国时期的楚国鬼脸钱。
淅川是楚文化发祥地和楚始都丹阳所在地,当然也是楚国货币的发源地。春秋时期,楚国使用的货币主要是海贝,也称贝币。淅川川下寺楚墓中就出土了大量贝币。这些海贝是从沿海地区进入楚国的。由于稀少、珍贵,被当当作货币使用。淅川丹江流域楚国古墓和文物众多。在丹江口水库没有蓄水前,由于丹江水的冲洗,人们常常会在丹江河滩上捡到楚国贝币。因此,许多贝币流落民间。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展出的这枚贝币就是从民间收集来的。
鬼脸钱的形状类似于贝币。据《史记·越世家》载,楚国有“三钱”之币,即金属货币。铜币主要是铜贝,椭圆形,背面平,正面凸起,有文字,字形像蚂蚁,两口像鼻孔,故称蚁鼻钱。又因它取象于贝,似古文“贝”字,像一人面,故又称“龟脸钱”。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鬼脸钱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金属币,同时,也反映了楚国的炼铜业和工艺技术的发达。据收集者介绍,这枚鬼脸钱的来历与商圣范蠡有关。
“范蠡,楚宛三户人,字少伯”(出自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楚宛三户”究竟在哪儿?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颇有争论,主要有“南阳说”和“淅川说”。我随手查了查手机,据《百度百科》记载:“楚宛三户”在今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与大石桥乡交汇地带。大家知道,范蠡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有“商圣范蠡”之称。20世纪70年代,在范蠡的故乡“三户”修建丹江桥的时候,民工挖出了许多这样的鬼脸钱。据知情人透露,民工捡到的鬼脸钱大约有30余公斤。可惜的是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这是文物,更不知道这是楚国的货币,以为是废铜,所以大都卖给了废品收购站,最终被投进了炼钢炉炼成了铜锭,只有少数流落到民间。
范蠡故里如何会出现如此多的鬼脸钱?因为,这里曾经居住着楚国的三个大家族。楚国国姓为芈姓,熊氏。但是,后来分出了很多姓氏,其中最大的就是昭、屈、景三氏。著名爱国诗人屈原曾经当过三闾大夫。成语“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中的三户,指的就是昭、屈、景三氏。如今,淅川还居住有大量的昭、屈、景三个姓氏的后裔。
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孙。晋定公二年,范氏迁入淅川县丹江流域。范蠡随着祖辈入住三户城的时候,楚国的国都已经前到了郢都,国力已经非常发达。但是,当时的楚国已经进入“公子时代”,制定了“非贵族不得入仕”的规定。大到令尹,小到亭长,都是有贵族阶级担任。所以,范蠡虽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但是,最终却得不到重用。况且,三户城居住着楚国最大的三大贵族家庭。虽然主要人员可能都在郢都任职,但至少是三大贵族的宗亲。因此,在没有出道前,范蠡常常被人嘲笑。最后,他不得不离开三户城,随文种一起投奔越国,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与创业之路。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自古至今,很少有人不爱钱。但是,淅川人范蠡却有着不同的认识。范蠡功成名就之后,便隐退江湖,在陶地经商,很快就聚财千万,号称“陶朱公”。范蠡富起来以后,曾经三次把自己的钱分给穷人,再重新创业。这就是“三散千金”的典故。用现在的思维来研究范蠡思想,这或是一种脱贫攻坚,或是一种共同富裕。不管怎么样,范蠡爱钱,但不惜钱。他撰写的《致富经》至今仍然被世界各地商人当做创业的宝典。
站在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注目楚国货币,禁不住为老乡范蠡骄傲,为大美淅川骄傲。同时,也期待淅川有更多的范蠡投身到现在的脱贫攻坚之中,走共同富裕之路。
作此文,与参观者分享,共勉。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