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阳长刘陶在淅川的历史影响浅谈

文摘   历史   2024-08-09 10:21   河南  

“怡然不乐,思我刘君。何时复来,安此下民。”这首歌谣是淅川县老百姓思念刘陶而创作的歌谣,收录在《淅川直隶厅志》(清朝徐光第编撰)、《历代名人咏淅川》(于慧珍主编)等书,在丹淅流域广为传颂。刘陶是谁?缘何在丹淅流域有如此大的影响?这还要从刘陶在淅川当县令说起。

刘陶,字子奇,颍川颍阴人。刘陶是济北贞王刘勃的后代,所以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那时候,大将军梁冀专权,汉桓帝没有儿子,连年饥荒。为了救灾,汉桓帝大批量地铸钱。可是,钱造得越多,老百姓越苦。正在东汉太学府读书的刘陶发现了这一奇怪现象,便上书汉桓帝,劝阻铸钱。汉桓帝采纳了刘陶的建议,停止铸钱。这就是“皇帝终于不铸钱”的典故来历。

刘陶太学毕业,举孝廉,出任顺阳长。东汉顺阳县大致相当于现在淅川县区域,隶属于南阳郡。刘陶这个顺阳长就相当于淅川县令。当时,顺阳县强盗、山贼多如牛毛,就连县里的官吏和乡绅也常常遭到掠夺和杀害,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刘陶到任后,贴出告示,凡是有力气、会武艺、不怕死的人,不管以前做过什么,只要愿意为国家出力,都可以到县里当兵。告示贴出不久,很快就来了十余位剑客。这些剑客有的以前也做过坏事儿,刘陶谴责他们以前的罪过,希望他们能够将功折罪。这些剑客听从了刘陶的建议,并把自己的朋友都吸引过来,组建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刘陶打击强盗、山贼,查办那些奸猾不法分子。在刘陶的治理下,顺阳县很快稳定了下来,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这就是“法尔不办”成语的来历。

刘陶把顺阳县治理好了,自己却因此生病,最后,不得不辞去顺阳长一职。汉灵帝即位后,久闻其名,几次召见刘陶。当时巨鹿人张角开始创办太平道,刘陶上书朝廷说张角妖惑百姓这件事,皇帝始终不醒悟。

刘陶为人正直,为官廉洁。因为他所举荐的人当了尚书,不好与他同列,因此,不愿意当尚书令,请求放在编制以外,于是,汉灵帝任命他为侍中。刘陶多次痛切劝谏,权臣都怕他,于是调任京兆尹。按照当时的惯例,刘陶当京兆尹,应交千万的修宫钱。所谓“修宫钱”,就是“买官钱”,刘陶清贫,又以花钱买官为可耻,于是托病不办公。皇帝爱怜刘陶的才华,原谅了他的罪过,征授谏议大夫。

熹平末,时任御史的刘陶与司徒杨赐、卫尉刘宽、司空张济一起再次进言,料定必定谋反,应及早将其逮捕以绝祸根。灵帝不听。后有人诬告他与张角勾结,刘陶再次上书后,绝食而死。消息传出后,四海之内,没有不悲痛的。此时,汉灵帝想起了刘陶的话,追封刘陶为中陵乡侯。(田野)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丹江湖畔
文学文化,原创直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