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史话之谈古说今】第六十五篇:淅川博物馆珍藏的这件楚人“火锅”,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摘   文化   2024-04-24 09:26   河南  

(淅川下寺出土的两件交龙纹荐鬲之一,淅川县博物馆藏)
人“火锅”交龙纹荐鬲(li
文/田野
民以食为天。自钻木取火开始,人类就不断地研究烹饪方法,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同时,也创造出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烹饪炊具。淅川县博物馆珍藏了一件楚国青铜器,类似于现在的“火锅”。这件“火锅”的出土,不仅展现了古人的烹调方法,还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在淅川博物馆青铜器展厅,我们看到了这件名叫交龙纹荐鬲的楚国贵族青铜器炊具。鬲(li)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类似于现在的锅。在淅川下王岗遗址、龙山岗遗址等丹淅流域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陶鬲,这说明鬲(li)在新石期时代已经被广泛使用。青铜鬲(li)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西周中期盛行,战国晚期逐渐消失。“荐”是进献或祭献的意思,“荐鬲(li)”应该是招待宾朋或者祭祀用的鬲的一种,倘若当餐具可以保温,有点像现在的砂锅;倘若架在火炉上,就是一个“火锅”,可以炖肉,煮汤。

淅川下寺出土的两件交龙纹荐鬲之一,河南博物院珍
交龙纹荐鬲是1978年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青铜器,一次出土两件,形状、大小、花纹、铭文完全一样。目前,一件由淅川县博物馆珍藏,一件由河南博物院珍藏。我们看到的这件荐鬲高12.5厘米,口径15.6厘米。折沿,束颈,弧肩,鼓腹,平裆,三蹄状足。鬲(li)口周围攀附浮雕怪兽六个。怪兽制作精致,兽首扭脸外视,凹腰扬尾,两前足攀附鬲(li)口,腰部紧贴鬲腹,极为生动。腹饰蟠虺panhui纹三周。口沿上铭文起首五字被刮去,“口口口自作荐鬲,子子孙孙永保用之。”交龙纹荐鬲出土时候,鬲内还放置一件青铜短匕,长16厘米(如上图),显然是与鬲相配的取食工具。可见,这件荐鬲是用来炖肉的,大概类似于现在的“火锅”,可配合火炉直接摆放于宴席之上。
交龙纹荐鬲出土于淅川县下寺2号墓。专家们认为:下寺2号墓是楚康王时期令尹子庚的墓。显然,这件器物的主人属于子庚。但是,这件器物的铭文前面五个字被明显刮去,这又为这件青铜器的主人增加了疑问。不过,在其它原楚国领域另外一座贵族墓中也出现了一模一样的交龙纹荐鬲,前面的三个字中保留有“江”字。可见,这些交龙纹荐鬲均为江国制造的。
江国又称鸿国、邛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小国,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淮河流域,公元前623年被楚穆公所灭亡。江国灭亡后,一部分迁往楚国江亭(今湖北江陵),一部分逃亡陈国,这也是楚国境内另外一座贵族墓发现一模一样交龙纹荐鬲的原因。楚穆王是楚庄王的父亲,是子庚的爷爷。这件器物可能是楚穆王从江国掠取后,传给楚庄王,楚庄王又赏赐给了儿子子庚。因为其主人的变更,故而刮去了前面的字。
交龙纹荐鬲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淅川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所揭示的楚国餐饮文化至今仍然焕发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文化自信,不断激励着我们探索一个又一个历史之谜。(作者/田野)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丹江湖畔
文学文化,原创直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