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埠口的前生今世
文摘
历史
2024-09-09 07:11
河南
近日,有许多网友留言让我谈谈被丹江口水库淹没的淅川古镇埠口街。今天,我从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移民搬迁前后的建制等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讲解。淅川埠口街又名程家埠口街,位于太白山南麓,丹江东岸,距离李官桥15里,大致在现在的石桥码头至香花码头之间。六十年代末,埠口街占地面积0.21平方公里,人口3000余人,房屋4000余间,街道6条,最大的街道长800米,宽6米。古时有“冲了埠口,兴了汉口”之说,意思是埠口街的繁华早于汉口。埠口与李官桥相近,其历史变迁基本与李官桥相同。西汉时,埠口隶属于顺阳侯国;汉哀帝时,埠口隶属于博山县。金、元时隶属于内乡县。明代,淅川从内乡县分离出来后,埠口先是隶属于顺阳保,后隶属于雷山保。清朝咸丰十年《淅川厅志》记载:“程家埠口街在顺阳保,城南七十里。”1905年清朝《淅川直隶厅乡土志》记载:“丹江流经雷山里埠口街西,又东流经顺阳里……”清朝和民国时期,埠口隶属于李官桥保。不过,位于埠口北部的黄家寨和西部的祖师殿是内乡县的两块飞地,隶属于内乡县共济保。1949年,西峡县从内乡县分离,淅川县西坪镇划给西峡县,内乡县的共济镇划给淅川县,这也是很多网友误认为埠口街是内乡县的原因。 据明朝嘉靖《邓州志》记载:“程家埠口店,州西一百二十里,在丹江之东,近为州交至,日为常市,税归淅川,但此处之民,性气殊狡,习俗颇异,观民风者,于是有概欢焉。”这段话记录了邓州与淅川交界的淅川埠口街的民风民俗,也清楚地记载了“税归淅川”,但是,也正是因为《邓州志》这段话,让不少网友误认为埠口是从邓县分离出来的。解放后到移民搬迁前,埠口因为建制改革,变动比较频繁,但是,一直隶属于淅川县。主要变动有:1949年,为李官桥区埠口村,1950年为李官桥区埠口乡;1951-1955,为埠口区,设置小乡,辖有埠口乡等22乡;1955-1956,埠口区辖埠口等十乡;1956年3月撤区,埠口中心乡带动石界、小草峪、龙城三个小乡,同年10月,恢复区,设埠口区,辖埠口等11个乡;1958年5月,撤区设大乡管小乡,埠口乡驻埠口街,管辖埠口等7个小乡,同年8月,以大乡为基础组建人民公社,设埠口人民公社。此时,丹江口库区有埠口、下寺、李官桥和三官殿四个人民公社。
1959年,因为丹江口大坝建设,埠口公社移驻凤凰嘴,并加以建设,逐渐成集,称凤凰镇,后由于丹江大坝停工,埠口街还没淹没,公社驻地又迁回埠口街。1961年,为区带小公社,埠口公社和下寺公社合并为埠口区,包含埠口等八个小公社。同时,李官桥公社和三官殿公社合并为三官殿区。此时,库区只有埠口区和三官殿区,李官桥和下寺已经退出区乡建制。1968年3月,丹江口库区移民后,埠口区区直部门迁移到城关区杨营公社的黄庄大队,并将杨营公社由城关区划归埠口区,埠口区的仓房小公社划归宋湾区;1969年3月撤区并社,埠口区的凤凰小公社和三官殿直属公社合并社香花人民公社;埠口区的杨营、关防滩两个小公社、凤凰小公社的金竹河大队,以及城关区的马蹬小公社的部分大队组建黄庄人民公社;宋湾区的仓房小公社改设仓房人民公社;至此,埠口街和一切关于埠口的建制全部消失,埠口区人民大部分搬迁到湖北荆门,没有迁走的居民也分别划归到淅川的香花、马蹬和仓房。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