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韩国首尔,80年代在韩国学习冶金学,之后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哲学、德国文学和天主教神学。他先后在弗莱堡和慕尼黑学习,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尔的论文获得弗莱堡大学的博士学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尔大学,2010年任教于卡尔斯鲁厄建筑与艺术大学,2012年起任教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18—20世纪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媒体理论等。作品被译成十几种语言。西班牙《国家报》(El País)誉其为“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清新的文风,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识,切确而犀利的论述,这都让韩炳哲对于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显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启发。
情绪资本主义
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
作者:[德] 韩炳哲 著 程巍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见识城邦
出版时间:2019-01
出版时间:2023-08
理性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以及持久性的特征。因此它与主观的、基于情境的、易变的感性截然相反。情绪主要产生于状态变化和感觉变化之时。相反,理性常与持久、恒定和规律相伴。它更倾向于稳定的状态。新自由主义经济为了提高生产力,正逐渐消除其延续性,植入更多的易变性,同时推动生产过程的情绪化。就连提高社交效率也有利于生产过程的情绪化,因为理性比感性要缓慢得多,是近乎静止的,因此,强迫提高速度就导致了情绪的独裁(Diktatur der Emotion)。
此外,消费型资本主义为了刺激消费和需求也打出了情感牌。情绪化设计(Emotional Design)塑造了情绪模型,建构了将消费最大化的情绪典范。今天,我们最终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情绪。对商品的消费不无尽头,然而对情绪的消费则是无边无际的。情绪的发展超然于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它开辟了一片新的广阔无边的消费空间。
在规训社会中人要像机器一样运转,情绪就成了阻碍,必须被彻底清除。规训社会中所谓的集中矫正(konzertierte Orthopädie)就是要把一个无形的面团(Teig)打造成麻木的机器。当情绪或者感觉被完全切断时,这些机器才会处于最佳的状态。
作者:[德] 韩炳哲 著 王一力 译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出版时间:2019-06
今天,情绪的作用在当下受到追捧,还尤其受到新型非物质生产方式的影响,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互动交流的意义愈加凸显。受青睐的不仅是认知能力,还有情绪引导能力。这种发展趋势导致人被完全运用到生产过程中。戴姆勒-克莱斯勒在一份声明中也有相应的表述:“因为服务态度十分重要,我们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价时也越来越重视他们在社交和情绪引导方面的能力。”[5]现在,社会交往、沟通交流,也就是说全部的行为举止都要派上用场。情绪被用作原料,用以优化沟通交流。惠普(Hewlett-Packard)公司是这样说的:“惠普致力于传播沟通精神,是一家倡导一体同心精神的企业。企业中的员工沟通协作、齐心协力。这是一种情感关系。”[6]
在企业运行中,典范转移(Paradigmenwechsel)正在进行,情绪变得越来越重要。感性管理逐渐取代理性管理。今天的经理人已经告别理性行为原则,他越来越像励志讲师(Motivationstrainer)。动机和情绪密不可分,将他们绑定在一起的是动议(Motion)。积极的情感是提升动力的发酵酶。
⭕️“学术匠”开设了学术和图书交流社群,有乐意分享和获取电子书等学术资源的学人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纯公益、不商业,因此也谢绝一切商业机构或相关个人营销与传播,谢谢配合。
▼往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2023-10-08
2024-06-01
2024-08-26
2024-10-17
20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