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研究人员试图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或者给人这样的印象,但是真正的研究很少是这样的。相反,我们倾向于定义和重新定义正在研究的向题,进行数据收集和检验,以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坏结果中吸取教训,修改方法,做出改变,直到找到有用的解决方案。反复试错有时候被称作“生成和检验”。如果检验没有发现任何有用的东西,那么至少你已经尝试过,知道有的事情行不通。不要害怕犯错:美好的事物往往是在错误中发现的;一定要从错误中学习。我没有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
我们只有允许自己犯错,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研究事物,反复试错有利于我们推进研究。尽管采用这种方法会出现大量可察觉的错误,但是有了重大发现后,也会带来强烈的收获感和更多的乐趣。改进并反思我们的工作,这样就能纠正错误,吸取经验教训。因为你在做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所以可能会犯很多错误,或者至少有些方法行不通。遗憾的是,无论是多么重要和实质性的研究,科研评估都会奖励研究者的研究过程。研究者往往只有发现积极而重要的内容时,科研评估才会认可研究者的努力。当你的研究进入了死胡同,而且你意识到自己的研究不大可能在优质期刊上发表时,不要只是把研究成果束之高阁。相反,要确保自己从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反思结果、方法、假设、联系和相互影响,然后明白该怎样进一步改进研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相关问题的调查中。目前为止,你的研究可能还没有为学术界揭示出一些及时的、实质性的东西,但是你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找到让你遭受这次挫折的重要问题。要不断地突破研究的边界,让诤友帮助你。经常进行辩论,认识到你的假设,并意识到假设和论证中存在的关键和严重的局限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进自己的研究。你不时地会写出其他人想要听的内容,所以要有信心。错误是我们取得进步付出的代价。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学术带头人必须在院系里建立反复试错文化,向同事明确表示,失败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一部分。他们应该摈弃研究人员表现出的畏缩、保护和防御行为。高效的学术带头人会利用自己的知识提供指导,让发现之旅更加顺畅,从而减少错误对士气的打击,增加探索性试验的次数,加快院系的研究速度。学术带头人必须鼓励公开辩论和知识交流。他们应当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文化分围,既能培养和造就思想,又能激发好奇心和内在动力。学术带头人可能对同事的研究领域知之甚少,但是院系的其他人可能了解有用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和互动性可以推动院系的核心和边缘研究活动向前发展。培养一种文化,让反复试错成为研究的预期方法,学术带头人必须在同事出错时给予支持,并让他们知道资深同事也会出错。当学术带头人在内部人员研讨会上发言时,如果明显犯了错误,那么为了利于学习,应当理解这种经历。这种积极主动、创新开放的方法接着会被资浅同事采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是我们取得进步的自然组成部分。学术带头人可以邀请敢于创新的研究者在员工研讨会上展示自己的发现之旅,要求他们强调,他们通过反复试错,最终才对知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栏目是学术匠新开设的“匠道·走好学术路”专栏。本文受出品方“领学东方”推荐,精选自《如何走好你的学术路:资深学者的100个实用建议》。⭕️学术匠正式开通运营“書將”公众号。“書將”公号将作为学术匠“新书荐读”栏目的补充,每天推荐6本哲社新书,纯公益、不商业,有需要的学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您不想错过“学术匠”的文章,请将我们设为"星标",这样每次最新文章才会第一时间推送到您的订阅列表里。方法:先点击页面左上角蓝色“学术匠”进入主页,再点主页右上角"...",然后选择"设为星标"。⭕️“学术匠”开设了学术和图书交流社群,有乐意分享和获取电子书等学术资源的学人可以在文末扫码入群,纯公益、不商业,因此也谢绝一切商业机构或相关个人营销与传播,谢谢配合。
▼往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