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当中,龙和蛇是挨着的,而且中国人喜欢把属蛇的称为“属小龙的”,主要是为了跟龙拉点关系,有点自抬身价的意思。龙毕竟是全体中国人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但这件事你要是跟汉朝以前的人说,他们保证会一头雾水,龙为什么那么值钱?为什么属蛇的要借助龙才能脸上有光?蛇不比龙厉害吗?
当然,汉朝乃至再往前的十二生肖跟现在还不太一样,我要说的是那会儿国人的崇拜对象是蛇,龙?还没影呢。
在中国人的神话传说中,补天造人的是女娲,第一个搞基础学科科研,研究八卦的是伏羲,这俩人关系很亲密,央视“国家宝藏”还展示过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当然并不只有新疆才有这个,很多类似的造型图样。
就拿“国家宝藏”展示的这张图来说,两个人的下半部分是缠绕在一起的,这个样子有古代先民为了人口和族群繁衍而产生的生殖崇拜。而且缠绕在一起呈现的是双螺旋结构,很像现在生物学研究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于是有人认为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对脱氧核糖核酸这玩意有了朴素的认知。但恕我不能苟同这样的看法,古代先民再聪明,没有现代的研究设备仪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发现那玩意的办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螺旋结构,就是一种交媾的造型,还是为了生殖。
就拿“国家宝藏”展示的这张图来说,两个人的下半部分是缠绕在一起的,这个样子有古代先民为了人口和族群繁衍而产生的生殖崇拜。而且缠绕在一起呈现的是双螺旋结构,很像现在生物学研究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于是有人认为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对脱氧核糖核酸这玩意有了朴素的认知。但恕我不能苟同这样的看法,古代先民再聪明,没有现代的研究设备仪器,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发现那玩意的办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螺旋结构,就是一种交媾的造型,还是为了生殖。
三星堆博物馆里也有展品被定义为是龙的造型,但那个造型跟我们熟悉的龙对比的话,就有些似是而非,最多能算远亲,但蛇的造型是逼真的,而且制作的用心和精细程度,超过三星堆所有出土的青铜乃至陶制的动物造型。那些个蟾蜍、小鸟的造型很多有可能是当时人们闲着没事时玩的把件,或者青铜神树上鸟的造型是装饰,这个蛇则很有可能是当地人供起来顶礼膜拜的图腾。
三星堆和中原文化应该也有交流,但这个蛇的崇拜应该是自发的。
其实,各个民族的图腾崇拜都有一个从现实中有的物种到纯虚构神话物种的演变过程。红山文化的符号玉猪龙,说是龙,其实那个造型基本就是当地人根据猪的造型想象出来的,更多崇拜的是猪,可能有点不好听,但这是一种对于丰衣足食的向往。而蛇对先民来说具有一种神秘感,也符合作为图腾的条件。
但再神秘也不如现实中没有的东西更适合顶礼膜拜,于是龙就这么出现了。而中国龙的形象跟外国传说里长着翅膀,没事喷个火的造型完全不同。虽然说是多少种动物的特征拼起来的,但中国龙的形象最近接的还是蛇,别的都是在蛇身基础上拼上去的零件,可以肯定龙的图腾形象就是由蛇演变而来的。
龙和蛇的交接大概是从汉朝开始的,喜欢历史的您应该知道刘邦斩白蛇起义的故事,还有个老太太哭自己儿子,也就是那条白蛇,说他是白帝子,被赤帝子斩杀。这个故事肯定有神话刘邦的意思,但也暗示出蛇在中国人观念中的神位被龙取代的开始,白帝子是蛇,赤帝子代表龙。
当然汉朝龙的崇拜并没有完全成型,司马迁写《史记》,记述夏朝的故事里,说龙曾经出现在夏朝宫殿,但那个龙还能被圈养,还能死,然后被吃,说明当时人们还没有真正建立龙的崇拜,毕竟思想观念里的东西更改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而且龙的崇拜建立后,蛇也没有立刻彻底走下神坛,还有余波流传。道教的神仙真武大帝,他的造型一般都会伴随着一条蛇和一只龟。前面说四大名著里的蛇那一期提到《西游记》里真武大帝也有出场,孙悟空在小雷音寺受阻,找真武大帝帮忙,真武大帝自己没去,派去了鬼神四将,这就是吴承恩先生根据真武大帝的造型创作的情节。
但您看到的真武大帝的造型基本是宋朝以后才出现的,就在宋朝的时候,所谓真武大帝,其造型其实就是一条蛇和一只龟,并没有人的造像。现在佛山的祖庙博物馆里还收藏着宋朝真武大帝石雕,还是一蛇一龟。
而且有了人形以后,蛇和龟也没有退场。同样在祖庙博物馆,您会看到展示的当时人们祭祀真武大帝的场面复原,场面很宏大,一直延续到清朝。
考虑到真武大帝的造型完全没有龙什么事,蛇一直在神坛上,可以看做是蛇的崇拜一直在国人心中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