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说郭德纲的戏曲,最后留了个话题,就是关于郭德纲这样的戏曲演出是不是在糟蹋戏曲,年前老郭唱评戏保龙山的时候,网络上就有引用赵丽蓉奶奶在春晚上的小品“如此包装”里面那句台词“我们这好玩意都让你们糟蹋了。”
关于这个小品,我觉得在看这一期文章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如果真没有看过的或者模糊了,网上很容易搜到,就不浪费笔墨了。
咱们也就从这个小品说开去,首先第一条,文艺作品首先要靠观赏性或者说艺术性来吸引观众,就是优良的剧本和演员精彩的表演。我们比较习惯对文艺作品还要有个所谓“思想性”的要求,耳熟能详的话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思想性是什么,我理解就是对价值观的传播,而且要传播被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但是很遗憾,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它所传播的价值观未必能够随着作品的流传而一直为人们所认可。
这就话有点绕,我的意思就是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它所传递额价值观未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很多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能为人们所接受;或者这个价值观不能被所有人普遍接受,但这些都不妨碍作品本身继续流传而成为经典,因为大家更主要的还是欣赏其艺术性。
举个例子,“红鬃烈马”是京剧中经典的经典,骨子老戏,现在还是经常在各大剧院上演,但是这部剧所传递的价值观,如果您熟悉情节,您估计也得认为跟我们这个时代早就格格不入,甚至可以说是腐朽得臭不可闻。
还有很多优秀的传统评书作品,价值观也跟不上时代了,但是仍然可以上演,观众也爱听,比如《聊斋》中的《青梅》,我听王玥波先生说的,王先生自己也说这个故事说这事儿未必对啊,但不妨碍书馆上座。
再近一点的,看过一出评剧叫“向阳商店”,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在还作为保留剧目在演,那里面对“大材大用,小材小用”观点的反驳和对初中生“放弃升学,投身商业”的肯定恐怕也跟现在的价值观不是很吻合,但不妨碍演员在台上表演。
更近一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宣传计划生育的文艺作品,大家记忆最深的像“超生游击队”,现在因为政策的变化不再能在电视上看到了,但网上还有资源,节目质量依然没话说。
再说不是每个人都认可的,比如前几年热播的一系列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比如“英雄”、“大秦帝国”、“汉武大帝”乃至于历史剧天花板级别的“雍正王朝”,其传递的价值观都是充满争议,并不能整齐划一被所有人认可。
说了这么多,回过头来看赵奶奶这个小品。首先说这个小品是春晚小品里比较经典的节目了,赵奶奶本身是唱评剧出身,让她演这个小品,说这句“我们这好玩意都让你们给糟蹋了”确实比较合适。那么问题来了,赵奶奶本身是评剧演员,台词里也明确认为评剧是好玩意,但为什么赵奶奶上春晚一次评剧都没唱过,都是演小品呢?
答案估计各位也都能说的很明白,评剧上春晚没人看,没有观众,即便是不完全以收视率为唯一追求,更多考虑所谓文化传承和宣传功能的春晚,都不可能给评剧大段的篇幅,最后就是敲钟前后戏曲联唱里来几句,大家或放炮或打牌或上厕所,受追捧程度跟小品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春晚只保证有个戏曲联唱节目,而不是每年的春晚都有评剧演唱,好多年都是单纯的京剧联唱。
也就是说,小品里说的那个“好玩意”在当时就已经没什么观众,更不要提市场了。对了,老郭那会儿正是没辙的时候,跟着剧团唱过几个月评剧。不知道他那会儿的表演有没有被认为是“糟蹋好玩意”,反正他自己说的他跟着剧团只能在郊区乡村演出,基本就是露天搭台那种。就算那会儿的演出不算“糟蹋好玩意”,这好玩意进不了大城市,只有少数人喜欢,或者就是文化生活比较贫乏的地区能演,那还能叫好玩意吗?
春晚的这个小品只说“如此包装”糟蹋了好玩意,但并没有回答好玩意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不看了。因为编剧的本身也是体制内拿工资的,必须承认小品单从作品来说质量很好,但编剧思路仍然停留在哀叹传统文化没落,对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只追求所谓“新潮玩意”的做法进行批判,这个思路在体制内文艺工作者心目中也属于根深蒂固,八九十年代就不说了,进入新世纪,哪怕最近几年仍然如此,从电影“百鸟朝凤”到何赛飞含泪呼吁“这样的好演员要保护”都是如此。都希望国家财政要大力支持传统艺术,通过国家财政就能让传统艺术从业者得到丰厚的收入,过上优质的生活。同时,希望观众要无条件支持传统艺术,必须要喜爱,必须要看。
这就是一种体制内的思维方式,他不问观众为什么不喜欢,似乎不喜欢这事儿本身就是不对的。这还是一种长官思维,就是引领者认为这东西好,是我们的瑰宝,那就应该被追捧,不喜欢就是不对。在他们的权力范围内,他们可以调动各种资源,用各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赠票、汇演、评奖、下乡等,维持这种艺术的存在感。但无论如何,想让观众掏钱买票进场,让从业者自己挣钱养活自己,那是做不到的。特别是在市场逐步起来之后,就更做不到。最后只能是财政养一部分所谓传统艺术精英,基本跟市场绝缘;市场化的演出倒是不糟蹋好玩意,因为根本就没有。
“如此包装”就是这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用体制内思维包装出来的作品,在今天文化产业高度发达,文化市场已经基本成型的情况下,再拿当时的说法来否定老郭纯粹市场化的演出,纯属刻舟求剑。而且即便是在九十年代,这个观点也未必能被所有人认可,也就是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在“糟蹋好玩意”。因为话语权单一,连网络论坛都没有,更不会有自媒体,大多数观众无法发声,而且这类的包装没有实践,你也不知道结果会怎样,如果真按照小品里的方式组织演出,焉知肯定卖不出票去呢?也许剧团就活了也未可知。
当然我说这话肯定有很多人反驳,说那就是火了还叫评剧吗?还说那个小品,如果真就是纯歌舞的东西,演出方为什么非要往评剧上面凑啊,必然还是要以评剧的元素为主。其实大概就是类似于老郭的“保龙山”,科目三只是其中一个片段,大部分都是传统的评剧演出,不是全场劲歌热舞,还是那句话,一点评剧都不唱,老郭跟评剧院合作什么,参加张云雷演唱会不就完了。但加入一些新的东西,好玩的东西,这演出就活了,大家就爱看了,就能卖出票去了,又有何不可。
你要真买票去看过老郭的戏曲,其实你也会发现,老郭的戏曲也不是随便加所谓的新鲜玩意,也是根据剧情和人物设定往里拽。就说这“保龙山”,前面老郭老生应功,一板一眼,既不加新鲜玩意,也不随意搞笑,科目三和搞笑部分是他后面丑角应功时候表演的,丑角本身就是搞笑的,过去唱戏丑角演员也是什么话都敢说,现抓哏都有,关键是要逗笑观众。
而像老郭的“济公活佛”这类的戏,本身就是玩笑戏,戏曲里的喜剧。2023年我听老郭的“包公案”,老郭的包公完全一本正经,搞笑任务交给了贾怀胤和天津京剧院参演的丑角演员,他的演出也是有规矩的,在规矩之下尽可能用包袱和新颖的舞台效果乃至唱词让观众愿意买票,让戏曲演出能够至少自负盈亏。现在麒麟剧社没有老郭的演出也基本上不赔钱,也培养了贾怀胤这样明星演员,可以说这个路子是趟出来了。什么?贾怀胤因为“白龙马”火的。那又怎么样?他也不是光唱白龙马,绝大多数展现的还是唱念做打的功夫,观众听白龙马开始关注这个演员,然后买票进来听他的戏,逐渐接受传统艺术,从业者能有不错的收入,这不比苦哈哈地靠财政补贴活着,各种哀叹传统艺术没落强多了吗?你问问演员,愿不愿意参加老郭的演出,份钱拿得多,还有成名的机会,为什么不来,这就是艺术市场化的魅力。
其实不光是老郭,很多演员都在探索传统艺术的创新。京剧上演过“三堂会审伽利略”、还有演员扮圣诞老人,新编了大段唱腔,在网上也很火。还有邯郸地方戏剧团编的“黄粱梦”,因为表现形式新颖,很多人误认为是麒麟剧社的演出,可见观众并非拒绝传统艺术,而是传统艺术固步自封才失去了观众,失去了市场。
这一期给您配一首歌,九十年代脍炙人口的“说唱脸谱”,那里面有一段歌词是这样的:“老爷爷你别生气允许我申辩,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哇呀呀呀,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您看,九十年代其实已经有这样的呼唤了,想要传下去,就得让大家都爱看,就要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口味,一成不变就传不下来了,只能等着进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