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假期确实是利远远大于弊的上策,当然最好再加上一条

文摘   2024-11-13 22:50   天津  

    相信各位早就看到了,2025年开始,法定假日又增加了两天,公假13天,再加上双休,理论上(现在很大程度是理论上)一年可以放117天假,接近三分之一,向着发达国家的标准又迈进了一步,好事好事好事,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世界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假期都是比较多的,基本都比我们目前还要多,德国已经每周四天半工作制了。之前我国不止一位专家称现在国内假期太多了,影响经济发展。其实某些专家说话时似乎并没有考虑发达国家的情况,增加休假其实也是发达国家摸索出的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

    资本主义刚刚在欧洲兴起的时候,那会儿的工人待遇可以用地狱来形容,以英国为例,那就是全国007,能996的老板都是大善人,而且得到的报酬极其微薄,最早的工人工作一天得到的报酬仅仅是四个土豆和20克盐水,工作环境也极其恶劣,进工厂工作的工人大部分不到四十岁就早早离世。

    工人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的不断改善,当然首先是工人自己抗争的结果,捣毁机器,罢工甚至是直接武装对抗,这其中1886年5月1日在美国芝加哥爆发的大罢工也直接成为了“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从这个角度看其实这个国际节日翻译成“劳动节”并不是特别贴切)。

    但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发达国家劳动待遇改善,特别是休假时间不断增加,资方思路的转变也是不可或缺的。

    中学学过政治课的都知道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经济危机,印象最深的就是牛奶卖不出去直接倒掉。最著名的一次经济危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在美国催生了罗斯福新政。

    经济危机反复出现,乃至被我们的政治课本称为资本主义无法治愈的顽疾。资本家那边也在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后来发现问题所在,那就是市场规模不够。

    早期资方拼命压榨工人,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产量,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占领市场。资本主义列强抢占殖民地,甚至为了殖民地归属大打出手,目的一个是要原料产地,另一个就是要更大的市场。但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殖民地基本划分完毕,世界就那么大,哪块地方是谁的地盘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了,固定了。但是产品产量还在不断增加,市场需求早就已经饱和了,这才导致了产品生产出来卖不出去,只能销毁。

    发现问题之后紧跟着就是解决问题,资本家们发现,产品内部消化,扩大国内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市场是个走得通的路。本来殖民地之所以成为殖民地,经济发达程度肯定不如欧洲北美这边,否则就掉个个儿了。包括一些新兴民族国家,购买力都有限,而国内市场还远远没有得到开发。

    按照原来的模式,劳工们没日没夜地干活,得到的工资报酬还极其微薄,仅够糊口,大量的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他们是不敢问津的。一边是生产产品数量不断创造新高,一边是萎靡不振的市场购买力,这就是恶性循环,经济危机就这么来了。

    思路转变一下,资本家们开始给劳工缩短劳动时间,增加假期,提高劳动报酬。结果发现,虽然生产的产品减少了,但是因为劳工们待遇提高了,他们可以有条件购买各种出了生活刚需以外的产品,关键他们不用一天工作十二个甚至十八个小时,有时间去休闲和消费了。

    当然你不要想成简单的我的工厂工人买我厂的东西,那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循环,这个厂的工人有时间有钱买别人的产品,别人厂的工人也就可以买你的产品,整个社会经济就带动起来了。产品总量虽然少了,但销售渠道打开了,得到的效益比生产出大量产品然后积压导致经济危及和社会危机强多了。这就踏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休假时间越多,社会经济越繁荣;社会经济的繁荣反过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条件释放更多的假期,国家也这么发达起来了。

    所以我得说,之前某些专家认为假期太多影响经济发展,似乎他们的头脑还停留在十八世纪。现在对于我国国民来说,工资收入当然不能算十分理想,但是大部分人还都是具备一定休闲消费能力的,你看一到公假各大景区不都是人山人海的,需要的是更多的假期去释放自己的消费(当然收入能再增加就更好了),这就能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所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不是延长工作时间,而是确保假期能够落实到位。虽然公假又有所增加,但真正能休满假期的人真没有多少,包括体制内的在内。不要觉得体制内就能保证朝九晚五,双休日乃至休满假期,各种加班也是层出不穷,体制外大厂就更不用说了。而且无论体制内外,加班没有加班费也是个普遍现象,我题目上说的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这个。

请按住和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喜欢的请三连,您的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谢谢各位的鼓励和支持


天权国学社
讲述国学知识,探讨国学心得,结交同道中人,品华夏千年风韵,论神州百代兴衰。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