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洋、极地、外太空和网络成为全球治理在政治、经济、金融等传统领域之外的四大“战略新疆域”,极地考察能力成为国家科研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为推动我国极地装备与技术不断发展,取得新突破,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深入践行“三赢”理念,聚焦价值创造,坚定不移构建创新发展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研发设计建造出一批以“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新一代“极地”号破冰调查船为代表的极地科学考察装备,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作出了贡献。
勇攀高峰
不断打造自主研发设计能力
与一般远洋船舶不同,极地科考船需要面对极端低温条件的考验,因此对船舶防寒能力、材料耐损耐腐蚀和整体结构的坚固性、动力的强度都有很高要求。吴刚介绍,中国极地破冰船的发展经历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研发模式。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砥砺奋进
推进重型极地破冰船研发
回溯极地科考船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极地科考船的破冰能力是决定国家极地考察能力的重要前提。对我国而言,这也在很长一段时间制约了极地科考事业的发展速度。
国际海事组织(IMO)将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分成7档,从PC1到PC7,其中PC1级破冰能力最强,PC7级破冰能力最弱。整体上,破冰能力又可被分成三档:PC1、PC2是重型级别,破冰的厚度大于2米;PC3、PC4、PC5为中型级别,破冰厚度为1米至1.5米;PC6、PC7属于轻型级别,破冰厚度在1米以下。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矢志创新
打造“空—天—冰—海—潜”一体化科考模式
除了破冰能力,当前船舶行业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对极地科考船而言也有不同意义。
“极地对环保的要求非常高,因为生态很脆弱。而且科考船对智能化要求也高,因为极地环境不是所有人都能驾驶航行的,必须要把所有船长的经验和以前事故积累成一个数据库,辅助进行航行决策,以提高极地驾驶的安全性。” 吴刚表示。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推 荐
《中国船舶报》深度阅读
《远赴万里征服地球极限区 为祖国极地科学考察护航——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八所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