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集团中南装备:深化改革,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超20%

企业   2024-12-26 21:18   北京  

202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南装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国船舶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以价值创造为主线,全面践行“三赢”理念,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长轴深孔加工、光机电液集成”的核心竞争优势,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夯实精益生产基础,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各项改革取得实效,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自被列为国务院国资委挂牌督办的“处僵治困”特困企业,到2021年明确“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快速实现改革脱困”,再到2023年年底全面完成“一企一策”“处僵治困”任务、2024年完成钢管公司20%股权及全部债权转让……在深化改革的3年多时间里,中南装备非主责主业项目全部出清,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完成,主业经营规模稳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计划完成,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在漫长的探索与寻觅后,中南装备“拨开云雾见天日”,精准地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成功跨越扭亏脱困求生存阶段,迈向改革创新促发展的新征程。


锚定战略定位 强化核心功能


“非相关多元化”是中南装备在2010年之后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因未聚焦主责主业,缺乏核心技术能力支撑,这种缺乏深思熟虑的多元化战略不仅分散了企业的核心资源和精力,而且形成了大量的低效无效资产,导致企业发展陷入困境。2021年年初,中国船舶集团针对性加强中南装备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明确了该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快速实现改革脱困"的要求。


中南装备车间一角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在深入分析企业面临的困境、市场发展趋势和企业的核心技术优势后,中南装备领导班子成员一致认为,只有聚焦主责主业,才能集中有限资源,发挥企业的核心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聚力攻坚、破局突围;同时,要认真贯彻中国船舶集团党组要求,坚持改革脱困与高质量发展一体推进。


重新聚焦主责主业,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核心竞争力,明确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核心技术优势,中南装备明确新的战略定位和方向,即“建设长轴深孔优势、光机电液集成的先进装备制造与服务创新型领军企业”,将基于长轴深孔共性能力的有限相关产业作为主业;梳理出四大类共15项“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处置以及“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改革任务清单,分类施策,坚决退出不具备竞争力的产业领域,止住出血点。通过2年多的全力攻坚,中南装备“两非”处置和“两资”清退任务全部按计划完成。


在聚焦主责主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南装备通过资源集中、管理聚焦、市场拓展等手段,持续强化核心功能,不断提升竞争力。一方面,中南装备集中优势资源成立对应的营销部门,系统强化营销基础管理、改革营销激励制度、强化合同评审和合同交底管理,订单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深化市场研究,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拓展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2021年以来,中南装备主业订单同比增长超过50%。该公司积极发挥在液压装备领域的专业优势,大力拓展相关市场;在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油缸配套市场,承接了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原新加坡吉宝海工的巴油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项目的系列油缸订单;进一步扩大石油钻测采工具国际市场份额,并获得斯伦贝谢(AGS)优秀供应商奖、哈里伯顿井下工具优秀供应商奖、贝克休斯年度Growth奖;紧盯国家对清洁能源的规划布局,大力拓展水电装备(液压启闭机)市场等。


激发人才活力 提高科创能力


人才是企业改革的重要驱动力。在明确聚焦主责主业发展的改革主线后,中南装备把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作为首要任务,利用这一国企市场化改革的“牛鼻子”,努力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彻底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三项制度改革落实的关键是从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改起,率先垂范建立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杜绝“铁交椅”。中南装备首先明确了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标准和退出通道;然后按照“跳一跳、摸得着”原则,分档制定中层管理人员经济责任制挑战目标并匹配薪酬分配机制;最后通过日常考核、年度绩效质询会、年度综合考评等量化为主的多维度考核,推进实施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近3年,该公司退出中层管理岗位占比达35%,降职人员占比达17.5%。同时,该公司加大内部竞聘提拔、市场化选聘中层管理人员力度,干部队伍的学历和年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理顺员工能进能出通道,打破“铁饭碗”。中南装备针对绩效考评发现的问题开展培训,与宜昌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开展“新技师”技能取证培训,与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成本管控培训等。近3年,该公司每年市场化退出人员比例大于5%,员工主动流失率大幅下降。


坚持员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员工成长与企业发展匹配原则,实现收入“能增能减”,告别“大锅饭”。2021年8月,中南装备启动人力资源管理专项提升工程,经过近3个月的调研座谈,收集了800余条意见建议,梳理出260余个问题点;同时,聘请国内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历时3个月完成组织机构、薪酬结构和绩效体系改革,建立扁平化的组织机构和以量化考核为核心的薪酬绩效管理体系,实施宽带型薪酬机制,较好地引导全员主动履职,为推进其他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


此外,中南装备还将分散在各制造部门的技术力量集中整合起来,重新组建技术中心,强化技术创新管理,推动已有技术能力的优化、固化、标准化等。根据智能化发展需求,该公司加强液压、电气、信息控制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建立技术人员的薪酬保障和专项培养制度,人才“引、育、用、留”体系基本建立。数据显示,中南装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比逐年提升,近3年占比提升近9%,特别是硕士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大幅提升,为该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推进精细化管理 增强内生驱动力


在“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快速实现改革脱困”的过程中,中南装备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战略定力,通过强化质量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成本工程”、系统推进精益管理等方式,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增强内生驱动力,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南装备车间一角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持续改进质量工作,筑牢发展底板。中南装备践行“质量就是生命、质量就是胜算”的理念,2022年8月启动为期5年的“质量改进专项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历时6个月全面修订质量体系文件、程序文件和主要第三层次文件;坚持压实责任,持续抓好质量责任落实,提升质量履职能力,在中层管理人员履职评价中加大质量考核权重,在一线技能人员中大力推进“质量信得过个人”和“质量信得过班组”建设。目前,该公司已有44名“质量信得过个人”和4个“质量信得过班组”,管理提升成效逐步显现,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大幅提高,质量成本损失率不断降低,实物质量、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


完善成本管控体系,夯实发展基石。中南装备坚持“无预算不支出”“刚性预算、铁板考核”原则,全面细化制订财务预算,严控预算外开支,年度滚动推进超过40项成本工程专项任务,从基础管理、关键指标等方面持续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事先算赢”的管控要求;以资金调度会和“成本工程”专题会为载体,不断加强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真正将“事中控赢”的要求落实到位;2022年以来,管理费用和可控制造费用持续下降,长期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明显下降,这也是“事后真赢”成果的直观体现。


深入推行精益管理,强化发展支撑。以“全员参与、持续改善”为目标,中南装备深入开展系列精益管理举措。2024年8月,中南装备启动精益管理专项建设工作,通过设立领导层、推进层和执行层三级组织架构,设立7个专项工作小组,分层级推进各项精益管理工作:组织发布精益管理系列制度,固化精益管理周例会、月例会机制;编制精益管理年度工作计划,每周分解精益周计划;制作精益周报,在内网设置精益管理专版;组织开展改善提案成果的评审和奖励,营造全员推动精益管理的良好氛围。


持续推进改革3年多来,中南装备主业经营规模稳步提升,承接订单年复合增长率26.07%、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20.56%,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计划完成;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营业现金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成本费用率等指标持续优化,有息负债下降了90%。在人效指标方面,中南装备人事费用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人工成本利润率由负转正,持续提升,达到68.66%;员工与企业发展同步受益,年人均收入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2%,该公司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从“处僵治困特困企业”到“主要经济指标均超计划完成年度指标任务”,中南装备深入洞悉并精准把握“改革”二字的深刻内涵与核心要义,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强有力地推动生产经营态势稳健攀升,迈入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接下来,中南装备将持续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国船舶集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以中国船舶集团“1234”高质量发展方略为引领,巩固已有改革成效,按照对标创建一流企业的要求,持续聚焦主责主业向“新”而行,锚定目标、久久为功,奋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高质量发展,为“十五五”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中国船舶集团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贡献更大的力量。


推 荐


《中国船舶报》深度阅读

《拨云见日再扬帆  革故鼎新启新程——中国船舶集团中南装备聚焦主责主业改革脱困纪实》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中国船舶报
《中国船舶报》官方订阅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