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V是一种非包膜、正股、单链RNA病毒,直径为27-30nm,隶属于肝病毒科的正肝病毒。HEV主要有4种基因型。HEV基因型1和2仅限于人类,是导致急性肝炎最常见病因,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在人类之间传播。HEV基因型3和4通常被认为是从动物宿主向人类传播的。而HEV基因型5和6仅在野猪中被发现。HEV基因型7在一位经常使用骆驼肉和骆驼奶的病人中被检测,并且HEV基因型7和8也在骆驼体内被报道。
HEV基因1型和2型的大规模暴发仅限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越来越多的本地病例在发达国家中被报道。HEV基因3型和4型主要分布于在欧洲、北美和中国等高收入国家。戊型肝炎的全球负担很高。每年估计有2000万例HEV感染事件发生,其中330万例有症状病例,约有6万人死亡。全球范围内HEV的死亡率约为1-2%。根据统计,2016年中国报告戊肝的发病率为2.04/10万。HEV在美国的血清流行率为6%,在许多欧洲国家的血清流行率也较高。因此,戊型肝炎感染的治疗与防控已经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问题。
急性戊肝的临床症状与甲肝相似,但是病情更重,病死率更高。有5%-30%的HEV感染者会出现急性的症状,患者出现厌食、恶心、呕吐、不适、腹痛和黄疸等症状,肝功能检测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升高。其中大多为急性自限性疾病,通常持续时间≤1个月。
戊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参照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008)》,具体如下:1.血清抗-HEV IgM阳性,和/或抗-HEV IgG滴度增加两倍以上,和/或可检测到的HEV RNA;2.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肝酶升高和/或黄疸和/或非特异性症状,如疲劳、瘙痒和恶心。
HEV感染不仅仅对肝脏造成损伤,同样会对病人的神经系统、肾脏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胰腺和生殖系统造成损伤。戊肝肝外表现打破了戊型肝炎仅是肝病的观念,HEV感染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
戊肝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有吉兰巴雷综合征、神经痛性肌萎缩、脑炎、脊髓炎、肌炎。戊肝触发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可能与免疫系统相关,同样地,线粒体凋亡也可能参与了HEV诱导的脑损伤。戊肝相关的肾脏疾病主要有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戊肝相关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涉及到贫血,其中包括地中海贫血、G6PD缺乏引起的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冷球蛋白血症也被认为和戊肝感染相关,在戊肝感染患者中经常会检测到冷球蛋白血症。戊肝感染还能引起急性胰腺炎,对人的胰腺造成损伤。同时也有多项研究表明戊肝感染与男性不孕症之间的关系,戊肝可能会导致男性不孕症。HEV可在男性睾丸中复制应当是考虑HEV感染引起男性不孕症机制的因素。
戊肝相关的免疫系统疾病主要有急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肝炎、紫癜和甲状腺炎。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疾病被证实与戊肝感染相关,如心肌炎、皮肤坏死性小血管炎和炎症性肠病患者。
图1 戊肝感染引发肝外表现
尽管戊型肝炎大多是自限性疾病,仍然有0.5%-4%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为急性肝衰竭及急慢性肝衰竭,导致约0.5%-3%的总体死亡率,在孕妇、老年人和有基础肝病的人群尤为明显。孕妇作为急性戊肝感染关注的重点人群,发生急性肝衰竭的几率会增加至15%-25%。因此,能够及时诊断HEV相关性急性肝衰竭患者对急性戊肝感染的重症化预防非常重要。
最初HEV被认为只会引起急性感染,直到在器官移植受者中意外发现慢性戊型肝炎,慢性戊肝感染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到。慢性HEV感染是指检测到HEV RNA超过3个月。多数慢性HEV感染者无症状,有的患者肝酶学未见异常,有的患者只出现了轻度持续性肝功酶异常。免疫抑制个体感染HEV后可能有慢性病程,进展为肝硬化。近年来戊型肝炎慢性化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当患有戊肝时,不用太过慌张。一般选择保守治疗。治疗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同时应忌酒和避免应用损肝药物。尽管目前还没有药物批准用于治疗戊型肝炎,但大量的研究报道利巴韦林治疗戊肝重症化患者中取得良好的抗病毒疗效。
综上,尽管戊型肝炎大多是自限性疾病,但是由于存在基础肝病、老年人和孕妇人群中容易发生重症化和慢性化,应该加强疾病的防治,建议高危人群接种疫苗。
吴健 博士
内科学(传染病)博士,苏州市立医院(北区)检验科学科带头人,2022最新版全国检验学术百强,江苏省“333”工程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青年人才,中国戊型肝炎研究协助组(CCSHE)联合发起人,中国微生态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物委员会专业学组委员,浙江省分析测试协会生物大分子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免疫学学会委员。
获得浙江省优秀博士研究毕业生、浙江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浙江大学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医学院杏林之星、科普中国专家等荣誉称号,以第一负责人获得亚太肝病年会(APASL)授予个人旅行奖、淮海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二等奖、盐城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担任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材编委。
以第一作者(含并一、通讯、共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47篇,内科学高被引论文1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250分,总引用次数超过1400次。
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戊型肝炎重症化过程中的肠道菌群、代谢及蛋白组学变化,构建了第一个戊型肝炎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分模型,成果受邀参加2019年(菲律宾),2021年(日本)亚洲肝病年会大会发言。
担任BMC Pulmonary Medicine、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等SCI期刊的副主编,Frontiers in Onc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SCI期刊客座主编。2022年以主要负责人联合美国麻省大学、浙江大学和江南大学专家团队与Hindawi出版社合作创办Advanced Gut & Microbiome Research英文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