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熊,是打呢,还是打呢,还是打呢?
每次小小鱼不听话,鱼爸就会在鱼妈耳边「恶魔低语」,虽然他自己从没舍得下手过。
孩子犯错时,家长们往往面临着一个让人无比纠结的问题——到底该不该惩罚孩子?
古训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体罚,很多家长都知道不好,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抱着「该打的时候还是得打」的心态。
体罚其实是一种效率较低、成本过高的惩罚手段。我们小时候都挨过揍,也曾信誓旦旦地想过,等长大了绝对不会打孩子。
可当面对撒娇耍泼,不停在家长的纪律底线下兴风作浪的熊孩子,怒火中烧的爸爸妈妈最终也会拿起棍棒,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Time out,西方的舶来品
前几年,起源美国的一个育儿法,「Time out」进入了父母们的视野。这个方法不用打不用骂,还能叫孩子乖乖听话,受到许多家长的好评,就连很多育儿的综艺节目都出现过它的踪影。
Time out 在英文中有「计时暂停」的意思,美国的心理学家把这个术语引进了儿童教育的领域中。无论是「面壁思过」「关小黑屋」罚坐「淘气椅」,都是采用「Time out」策略的表现形式,它本质意图是让孩子停止继续进行不适当的举动,把孩子和他闯祸的环境分离开,让他能安静下来。而实际操作中,很多家长把「Time out」简单粗暴地等同于为「关禁闭」「罚站」。
「Time out」这个方由心理学家 Arthur W. Staats 发明,从 1958 年开始,在管教儿童的各个方面,Arthur开始了长时间的试验分析,他的助理 Montrose Wolf 则将「Time out」扩展到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研究中。「Time out」后来在欧美流行开来,主要是得益于两个育儿节目:Supernanny 和 Nanny 911。
Staats在 1962 年描述了对他 2 岁的女儿实行「Time out」:
我会将她放在婴儿床上,并指出她必须待在那里,直到她停止哭泣。如果在公共场所她出现举止不当的行为 ,我会接她出去。
「Time out」是当时儿科医师和儿童发育专家所推崇的管教方法,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学学会都把「Time out」当作一种有效的育儿策略。研究发现,在患有违抗性障碍,或者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中,「Time out」有助于纠正这类孩子的的破坏性行为。
但是,另一些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对「Time ou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有毒的西方管教法?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Siegel)说:「以Time out为名而进行的严厉惩罚和社会隔离,是非常有害的。」 西格尔在2014年为《时代周刊》写的一篇文章中,着重介绍了大脑成像研究,该研究发现社交排斥会触发类似于身体疼痛的大脑活动模式。
该研究证实,大脑具有可塑性,重复再三的经历体验确实会改变大脑的物理结构。当父母孤立孩子时,孩子本能的心理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而脑成像显示,就大脑活动而言,像是由「被抛弃」这种情感经历引发的亲子关系的伤痛和体罚效果十分相似。
西格尔还认为,「Time out」无法有效地实现纪律目标:改变行为和建立技能。父母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Time out」会让孩子冷静下来,并反思自己的行为。相反的是,孩子通常会更加生气,他们无法控制自己或思考自己所做的事情,而更多地关注父母对他们施加的惩罚。
随着越来越多的批评者出现,使用「Time out」的反对声音越来越多。
《时代周刊》在 2019 年刊登了一个案例,讲述美国的安鲁夫妇决定从菲律宾收养一个四岁的孩子,但是他们的收养申请被拒绝了,收养机构给出的理由是,他们的养育方式有问题,原因正是他们对亲生女儿使用了「Time out」。当女儿表现不好,且口头警告没用,他们会将女儿送进她自己的房间,或者让她在椅子上安静地坐上五分钟。
「他们说,这是孤立孩子的行为,我们不适合收养任何孩子。我感到被全盘否定了。」安鲁女士接受采访的无奈地表示。
「Time out」,真的凉了吗?
使用Time out 对孩子没有影响
《时代周刊》继续提到,安鲁夫妇的收养申请被拒绝后,收养机构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叫作「Time in」的育儿策略。与「Time out」不同,「Time in」是让家长陪同孩子安静地待在一个房间里,是一种包容性的做法,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我在这里,是为了帮你冷静下来,我们可以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Time out」则把孩子排除在外,相当于家长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自行解决」或「给我冷静下来」。
安鲁夫妇还接受了一些其他育儿策略的建议和辅导,但是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这些策略是优于「Time out」的。
南卫理公会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乔治·霍尔顿说:「我们目前正在研究「Time in」是否有效,但据我所知,几乎没有证据表明Time in是有效的。」 ,他认为将「Time out」的育儿策略完全摒弃,是「非常过分的」,因为有大量证据支撑「Time out」可以有效地改变孩子的问题行为。
乔治还说,「Time out」可以帮助筋疲力尽的父母避免大声喊叫、争吵或采取其他激进行为,让父母和孩子都有一个冷静的机会。
2019年9月,在《发育与行为儿科杂志》出版了一篇研究,德雷顿(Drayton)以及同事对接近 1400 个家庭进行了调查,从 3 岁的孩子一直持续追踪到 11-12 岁,结果发现,那些使用使「Time out」作为育儿手段的家庭,相比于没有使用「Time out」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在焦虑、沮丧、攻击性、违抗纪律的行为或自我控制问题等方面,并没有出现更多风险。无论家庭是否采用「Time out」,孩子的创造力得分也是一样的。
「无论我们如何对数据进行切片,切块,加权或控制,都没有发现使用 Time out 出现不良结果的证据。」身为研究者之一,密歇根大学的雷切尔·奈特这样说道。
在包括西格尔在内的很多反对「Time out」的批评家都认为,「Time out」需要精心控制才能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这项研究恰恰与这一论点相矛盾。这是第一个研究「Time out」长期发展影响的研究,它并没有狭义地定义父母如何使用「Time out」。
德雷顿说:「我们知道,当父母使用Time out时,他们对Time out的定义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一个家庭有可能会让孩子坐在角落待 3 分钟,而另一个家庭可能会将孩子送到他房间待上 20 分钟。「我们想捕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Time out 可以用,但别滥用
其实,西格尔在 2014 年的《时代周刊》发表了「Time out」的反对意见后,收到了很多反馈,针对这些反馈,西格尔也强调,「我们反对的是对Time out的不合理使用。」
「Time out」最初是用于帮助孩子冷静下来,以便他们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行为,这是宏观育儿策略的一部分。合理使用「Time out」的有效性,是有研究成果支持的。
若父母能够按照研究要求的那样合理使用,即,使用频率较低且使用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并给予孩子支持和关爱。那么,我们没有半点儿异议。然而,根据多年的家庭研究经验来看,我们发现父母使用该方法时,往往是回应性的、惩罚性的,这样只会让孩子的反应更强烈,行为更加紊乱。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是对「Time out」能不能使用感到困惑,就按照专家对于最佳使用「Time out」的建议来执行吧:
将「Time out」的空间设置「无聊」的位置,即没有玩具、多媒体等能分散注意力的地方。如果孩子不介意它,或喜欢在这个空间玩,那「Time out」就会无效。
时间的设定上,几分钟或是更长都是一样有效的,关键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冷静下来。不过应当注意,这个时间由家长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孩子去决定。
「Time out」结束后,让孩子重回之前的场景。例如,如果孩子因为被要求收拾玩具而生气,那就再让他们回去收拾。
需要家长们注意的是,「Time out」不太适合 3 岁以下的孩子,因为它需要比较高的认知水平,对 3~4 岁的孩子最有效。另外,使用「Time out」的时候,不要收回你的爱,要积极地跟孩子解释,你仍然是爱他的,但是他的行为不对。当孩子冷静下来后,要给孩子多一些正面的关心,引导他做合适的事情。
回归初衷:寻找更好的纪律指导技巧
「Time out」作为一种纠正孩子行为的方法,本质在于让情绪脑冷静,理智脑恢复,而不是惩罚孩子,把「Time out」变味成关小黑屋。管教「熊孩子」,最终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遵守规则和限制,并让孩子发展出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高阶技能。
家长们可以遵循这些原则,去指导孩子学会如何自我管控:
尊重孩子
当孩子得到尊重,才更有可能尊重他人。制定「家庭规则」
家庭规则贯穿了你的价值观,对一个家庭是很重要的。例如:「谈话的时候要正面看着对方。」「每个人都在家里时,一定要坐下来一起吃饭。」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至少给出两个孩子可以接受的选择,例如「今天想穿棕色的裤子还是绿色的短裤?」说明制定规则的原因。
「当你爬上书架时,我会害怕你会跌倒。」 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规则的原因,从因果的角度让明白制定规则的积极意义。换个环境。
尤其对三岁以下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比较难理解制定规则的意义,不如换个环境,尝试一个新游戏,而不是采用「Time out」。设定规则的边界
有时候,无论你多么尊重和理解,无论发出了多少次警告,孩子仍然会犯熊。这个时候,你需要设定规则的边界,例如「再玩十分钟,必须回家。」「五分钟后,我就来清理玩具了。」到了你设定的边界时,孩子可能会大发脾气,或痛哭流涕,你可以待在他身边,倾听和安慰他,但要坚持做完你设定的规则。倾听
倾听孩子述说,尤其是他们为什么对某些规则感到不公平。有时候,孩子也可以有好主意,偶尔让他们「发表意见」,没准会大有帮助。
结语
根据当前的研究来看,「Time out」在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方面,确实非常有效,对于使用「Time out」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家长们不用顾虑太多,但也别将「Time out」等同于惩罚,尽量遵循专家提供的原则来做。
育儿一直是地球上最艰难的工作,教养「熊孩子」,无论用哪种方法,最终是让孩子获得自我管控的能力,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找回平静的力量。
更多精彩文章
分享
收藏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