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话: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我们总想以朋友的身份,让他们讲出自己的秘密,希望帮助孩子快乐成长。可是父母就是父母,直到孩子成年之前,只有爱和管教,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为什么呢?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
妈妈就和颜悦色,「跟妈妈说说怎么了?我们不是好朋友吗?」
孩子小心翼翼地跟妈妈说了。
妈妈当时没表态,但回到家里,把钥匙往桌上一扔,就开始对孩子爸爸「告状」:
「你儿子今天又迟到了,你看怎么办吧!」
「他今天又打了别的小朋友,我上次说他也不听!」
……
听同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真想替这孩子反驳他妈妈:朋友就是拿来出卖的吗!前脚装模作样跟孩子交朋友,后脚就把孩子推上「审判台」,你让孩子以后怎么相信朋友?怎么相信自己的亲妈呢?
父母就是父母,不可能跟孩子做朋友
父母就是父母,何必标榜要与孩子做朋友呢?
原因在于我们的父辈,教育孩子的做法相对粗暴。孩子犯了错,不问青红皂白,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更粗暴的甚至会对孩子拳脚相加。
于是,教育专家们开始呼吁「要跟孩子做朋友」「要平等对待孩子,遇事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在舆论的推动下,家长们开始把「我跟孩子是朋友」作为形容亲子关系足够亲密的一个标签,似乎不能跟孩子做朋友,就不是好父母。
但是,父母真的能跟孩子做成真朋友吗?当然不能。
有位网友的话很逗: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可是孩子是你生的,至少你希望老了他孝敬你。可是朋友,做不到啊……
台湾脑科学家洪兰也曾说,以为跟孩子做朋友才是好父母,这是一种很错误的观念。父母要认清自己是监督保护的角色,是孩子的监护人,不是他的朋友。
跟孩子做朋友?他可能并不买账
实践表明,父母把一个孩子,甚至 10 多岁的少年,当朋友对待都很不明智。
有研究指出,很多父母会把孩子当成朋友来倾诉,然而,倾诉中的负面感受却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困扰。
比如,有研究人员采访了离异家庭的青春期女儿,结果发现,那些离异的妈妈经常会跟孩子谈论以下问题,这些问题让孩子们饱受困扰(Koerner et al.,2002)。
谈论财务问题。比如,这个月的房租/你上补习班的钱还没着落。
就业问题。比如,我这个年纪,出去找份工作好难,在职场上压力很大。
个人问题。比如,我最近总是失眠;我一个人带着你很不容易。
对前夫的负面感受。比如,你那个爹,从来不为别人着想。
因为听着妈妈的倾诉,孩子们很想帮忙,但又无能为力。一个孩子说,「童年,甚至青春期的我,时刻被无助感笼罩着。帮不上妈妈,我经常痛恨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拖累……」
父母像对待朋友那样,跟孩子无话不谈,尤其是谈论负面感受的时候,会给孩子造成生活无人负责,没人兜底的感觉。在需要依恋的年纪,这种感觉会给孩子带来深深的不安全感。
相关的很多研究都表明,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友谊」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果你试图像对待成人那样,把孩子当成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对孩子倒苦水,想让孩子把你当朋友。结果是孩子变成了你的情绪垃圾桶,他跟你一起痛苦,结果却并没有让亲子关系更紧密(Koerner et al.,2002)。
「朋友」不应是对父母职责的一种描述,至少在孩子小时候,甚至在孩子青少年时期,这样界定与孩子相处的方式都不妥当。
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在他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期间,孩子需要的是有力量的父母,需要爸爸坚实的臂膀,需要妈妈悉心的呵护,对于朋友,孩子在早年的需求真的没有那么强烈。一两岁的孩子,即便你有意安排他跟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们基本也是各玩各的,彼此基本不沟通。
跟孩子做朋友?父母别给自己挖坑了
有一本书叫《The Narcissism Epidemic》(《自恋流行病》),作者指出,当父母需要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时,那些平时在孩子面前自诩为「哥儿们」的父母,可能会发现很难执行规则和标准。
而很多亲子关系的冲突,都源于「没有规则」,或者在朋友式的亲子关系下,规则无法执行。
说好了看完一集动画就睡觉,可是看完一集孩子还想看,他开始央求,开始讨价还价,作为朋友,你能不同意?
说好了自己收拾玩具,可是孩子故意跟你撒娇,让你帮他收拾,作为朋友,你能不帮忙?
……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你心软一次,妥协一次,规则和标准就被打开了缺口,再想收紧可能就会比较困难。
研究表明,爱和管教,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同时也有证据表明,放任,会影响孩子自控力的发展。
例如,有一项对非洲裔美国青少年展开的研究,要求孩子们考虑一系列假设的情况,包括对父母的失望和亲子冲突。结果发现,父母对孩子越纵容,孩子面对冲突的反应越激烈(Miller,2002)。
所以,跟孩子做朋友,到最后,很可能是:朋友没做成,规矩也没立下,两头都没顾住。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要做的是承担起责任,成为孩子的领路人。其实,很多时候,父母都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孩子,我不是你的朋友,在你成年之前,我是你的父亲/母亲。」
抛弃跟孩子做朋友的念头吧
既然孩子不需要父母朋友,做父母的何必一厢情愿?何不善用父母的权威,从小给孩子定规矩,让他明确界限?这样既能防止孩子误入歧途,还能减少亲子冲突。
1、跟孩子约定规矩
一般情况下,孩子都倾向于按既定规矩行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把那些让你头疼的琐事,比如纠正孩子睡觉困难的问题,可以提前定下仪式化的规矩。
比如,入睡规矩可以是这样的:第一步,脱衣服,洗澡、洗脸、刷牙;第二步,换上舒服的睡衣;第三步,睡前上厕所;第三步;躺在床上,妈妈来讲故事;第四步,拥抱、亲亲、闭上眼睛,看谁先睡着。
养成一个生活规矩需要很长时间,但只要坚持下去,对你和孩子都会有好处。
2、对孩子的指令要明确
跟朋友相处,遇事要协商,而对孩子下指令时,态度要明确,指令要清晰。直截了当,告诉他你的意思,比用模棱两可的态度和商量的语气要有效得多。
比如,早上你着急上班,孩子却不愿意让你走,或者不愿意去幼儿园,你最好说:「妈妈必须要去上班了,晚上回来再陪你玩。」而不是像「朋友」那样,询问他的意见:「我要去上班了,好吗?」
不要让孩子跟你讨价还价,不能做的,温柔而坚定地跟他讲明原因:「我们先……然后才能……」
3、别被哭闹「拿住」
哭闹是很多孩子对抗父母的法宝。遇到动不动就哭给你看的孩子,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置之不理。
我家孩子过了 2 岁之后就变得特别爱哭,她哭的时候,我就对她说:「你现在很想哭吗?那你就哭一会儿,等你哭完了,再叫妈妈过来陪你玩。」每次,她停顿一下,似乎想了想,然后就会破涕为笑:妈妈,我哭完了……搞得我哭笑不得。
其实,做父母的都会发现,如果孩子一哭,你就对他百依百顺,哭闹就会变成他的「必杀技」,而一旦你被哭闹「拿住」,他就会不断故伎重演,不断破坏你们定下的规矩。
很多父母虽然口口声声要跟孩子做朋友,但落实到行动,却根本就做不到!
成人以家庭事业为重,朋友亲疏大都随缘。而孩子却不一样,在孩子的世界里,跟谁好,跟谁交朋友,那是天大的事。伪装和伪爱,任何不纯粹的东西都能被孩子敏锐地感知到。
与其刻意套用朋友模式,来「骗取」孩子的信任,不如真真实实做父母。
爱是容器,管教是内容。做真实的父母,放弃好听的朋友,把规矩和爱同时给孩子,孩子舒心,父母也会更轻松。◈
🔥Dr魏和孩子试玩把关🔥
银河采矿队,玩出合作力
新品预售79元
扫码图片,速速抢购
银河采矿队,玩出合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