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房间里吃巧克力,他把吃剩下的一半儿放在盒子里,然后他出去玩。
这时候,妈妈进来就把这个盒子里的巧克力拿出来放到篮子里。
故事就这么简单,不过问题来了。等小明回来以后,他还想吃他的巧克力。他会去哪儿去找,是在盒子里还是篮子里?
你肯定会说他一定会去盒子里找,因为他最开始就放在那。
嗯,你的回答不是重点。假如同样的问题拿去问四岁以下的孩子,他们的回答却是去篮子里找巧克力。而且,全世界各地的小朋友回答都如此,90% 以上的小朋友都会出错。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文化里,不同的语言背景下。小朋友们都会有这么一个从不知道别人知道些什么,到知道的转化过程。(这里有点绕,大家仔细琢磨哈)
这个转变发生在大概四岁左右。四岁以前的孩子,几乎都不能正确回答刚才的问题。他们不能够理解″别人知道些什么″和″我知道些什么″是不一样的。当然,大概在四岁之后,大部分孩子会明白的。不知道别人知道些什么,在心理学上称为错误信念,这个错误信念引发了儿童心理学上的一个理论-心理理论(也叫心智理论)。
儿童心理有什么特点?
在说心理理论之前,我们先结合刚才的故事,看看儿童心理学的几个特点,以便更好的理解心理理论。
儿童的心理是独特的。孩子想的跟成人想的是不一样。你可能很惊讶,明明应该去原来的地方找巧克力,孩子却说去现在的地方找。因为他不能够明白″别人知道的″和″他自己知道的″不一样。
孩子的心理是发展的。一个六、七岁的孩子会非常正确的回答上面这个问题,甚至会觉得你这个问题好无聊啊?从三岁到六岁,孩子对于错误信念理解会有质的变化。
孩子的心理发展有规律可循。年龄小的孩子会回答说小明会去现在所在的地方去找。年龄大的孩子会回答小明会去原来放的地方去找。这个发展的顺序是不可能颠倒的。
心理发展有个别差异。有的孩子可能会回答这个问题,发展的早一点儿,有的孩子可能要多花一点时间才能够理解这个概念。
心理理论对孩子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孩子的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会影响他们的社交发展。
善于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愿望的人,能够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就更容易交朋友。
研究发现,心理理论比较高的孩子,他们在同伴中受到的评价也比较高,比较招人喜欢;会有更多的利社会行为,比如说主动帮助别人主动跟别人分享;也更容易掌握老师的教学的意图,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比如说幼儿园的老师经常用假游戏来跟孩子们做教学活动。老师说,我们今天玩一个游戏,我拿一张卡片,上面有一个数字,谁最先正确说出来这个数字,就算赢了。
这其实是一个教学活动,这不是真正的游戏。如果你问三岁的孩子,今天你在学校里学什么啦?孩子说没学什么呀!我们今天玩儿了一个游戏。
可是,如果孩子心理理论比较高的话,他能够理解老师的这个教育意图。你问他今天老师都跟你们学什么啦?他会说,老师跟我们学数字了,老师教我们数字了。
我家小海豚 4 岁时,老师有一次问小朋友们,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手工呀?小海豚说,因为你想让我们锻炼一下小肌肉动作。这就表明他已经明白了老师做这个活动的意图,学习的目标是锻炼小肌肉动作。
怎么帮助孩子更好地发展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如此重要,如何更好地发展呢?研究发现,它和孩子的社会交往的输入的质和量有关。
社会交往输入就是指孩子怎么样理解别人的,说白了就是孩子怎么样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的。
孩子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与人对话,通过其中线索,理解别人的想法,这些就会成为社会交往输入的经验。社会交往输入的质和量都很重要,比如,父母如果缺少和孩子对话交流,孩子心理理论就会滞后。一些生活在大家庭的孩子,心理理论就会好些,因为有机会和更多的人交往。
这里我推荐几个小贴士,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多跟孩子讲表达心理状态的语言。你是怎么想的?你是希望做什么?想、希望、愿意等都表达的是人的心理状态。
研究发现,这些用表达心理状态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更容易去理解:原来别人是这么想的,我是这么想的。比如说,跟孩子读绘本的时候,里面有很多表达人际关系和人们之间冲突的情节,多说这个角色是这么想的,那个角色是那么想的,这样才有冲突。
2.和孩子描述绘本。有一些无字或少字的绘本,你可以描述这里面都发生了什么事,里面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尽量用心理状态的方式来描述绘本,会帮助孩子发展心理理论。
3.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和孩子讨论大家的心理状态。比如说今天晚饭,你想吃什么呀,或者说你那天生气是因为什么呢。
好了,今天的小贴士请收好。当然,如果你还对小明找巧克力这个故事念念不忘的话,回家可以拿自己孩子测试下,如果没有四岁以下的孩子,就去借一个问问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