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灵魂性感,那就读书吧
文化
文化
2024-04-23 23:57
广东
文/熊大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叫世界图书日,就跟大家聊聊读书吧。这里说的读书,不是我们说的“上学”的意思,而是“阅读书籍”。在这样一个互联网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时代,读书这件事变得越来越稀缺了。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看你怎么定义了,但好处自然非常多。我先不说读书有什么好处,我先说我们现在所处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思想以及思考上带来的冲击。以前在地铁上,多少可以看到有一些人手捧着书在阅读,现在几乎都是在看手机,要么打游戏,要么刷各种短视频,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在阅读电子书之类的。无论怎样,我们可以大概感受到阅读书籍特别是阅读纸质书籍这件事,它正在远离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大家现在更喜欢通过移动端快速浏览获取各种信息,而不是去阅读那些冗长并且需要烧脑的书籍。同时,很多人会出现这样一个错觉:把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信息,当成知识去看待。实际上很多内容只能叫“信息”,哪怕可以称为知识的,也只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如果一个人把从移动端获取信息或者知识当成主要工具,他的思考能力其实会退化。因为碎片化信息,它直接削弱了思维活跃度,让我们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中而不能做深入的思考,当然也就无法构建系统性的思想框架。很多人每天在刷网络,从这个热点刷到那个热点,感觉每天都在关注天下事,但实际上闭上眼睛,脑袋还是空空,没多少东西真正属于自己。如果让他再用自己的语言去讲述今天看到的信息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其实很多人是答不出来的,因为深入思考的能力在走向弱化的方向。这是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思考能力走向弱化。同时我们还面临第二个问题:认知能力弱智化。移动互联网催生了很多新媒体平台,这些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它创造了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并且展示了更多元化的内容类型,甚至更新速度也很快,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不过身处这样的环境,我们面临的已经不是信息不足的问题,而是信息过载的问题,这些信息稂莠不齐,很多人本身就面临着思考能力弱化的问题,更难去甑别那些鱼龙混杂的信息了。现在的网络充斥着太多杜撰、捏造或者由于创作者专业知识不够带来的带有认知偏差和夹杂私货立场的内容。这些内容不但无法提供客观中立的思考,还直接导致网络言论的两极分化或者立场对峙。对于内容创作者和分发者来说,他们只关注流量,而不是关注思想价值。因为客观理性中立的内容即便更有利于引发大家的思考,但由于它们要么表现得很严肃,要么表现得很枯燥,读起来没有快感,自然没有市场。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早就更习惯快餐式的阅读模式,而不是传统的需要“烧脑”的阅读模式,从人性的角度看,这也是能够理解的,能快活就快活,没几个人愿意苦哈哈思考问题。但这种从一个碎片化走向另外一个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模式,最终会导致群体认知弱智化。这种弱智化的表现不仅仅是思考的表层化,同时也表现在群体连信息、事实、观点和立场都分不清,也把碎片化信息当成了知识甚至是智慧去看待。以上两个问题,是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给我们思想和思考能力带来的最大的挑战。应对这种挑战的最佳方式,自然是阅读书籍。因为书籍是成思想体系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自然科学的内容,即便是独立成文的内容,我们也可以非常深入地获取作者是如何思考一个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作者的认知体系和价值体系。如果你是读到一本好书,这本书还可以不断促使你阅读更多跟那本书相关的书籍,因为作者会引用其他书籍的内容或者其他作者的观点。沿着这样的路径,我们可以很容易形成纵深的阅读,这样也就有了培养自己纵深思考的机会。所谓深入的理解能力,深刻的思想,睿智的洞见诸如此类,莫不是在纵深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纵深,没有那种条分缕析层层剖析的能力,一个人怎么可能形成深刻的思想。当一个人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和理解都有这样的意识和习惯的时候,时间久了,所有知识点串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立体的认知体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构建出自己独立的三观体系。这就是我最近写文章讲到的见识的三个层次里面的第三个层次:把一件事做精,而不是片面强调多。多而不精等于无,那种感觉就像你天天关注这个那个,但是你不一定对那个问题有完整和深入的洞察力,即便你看了很多文章也是如此,因为你的知识积累不够。就比如我经常写文章,大家看到的是一篇文章,但这每一篇的文章背后,我要输入多少的阅读量,积累多少的知识点并且将其形成深入的思考体系,然后消化之后形成自己的认知再输出给大家看。说到这里,我分享一个学习方法给大家:写作的过程,其实是对阅读的再消化,这样的吸收效率是最高的,这也是我二十年来保持写作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写作不像口述,口述不需要太严谨,甚至逻辑错了还可以重来,知识点残缺的地方可以不需要细化。但写作的话,只有一次机会,无论是逻辑的严谨,还是知识点的齐全,都只能在一次机会里面展示出来,才能形成高质量的内容。同时,当你读的书足够多的时候,其实你的胸怀和视野也自然会变得更开阔。因为你有机会去获取不同的人对某件事不同的看法的机会,久而久之,你的人会变得更平和。反过来说,一个不读书的人,比较容易形成偏见和狭隘的胸怀,特别是他身边的人都几乎是这样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认知是趋同的,同时又是狭隘的。同时我想说,对于绝大部分的人来说,如果想突破圈层而身边又没有高人可以指引自己的时候,阅读经典的书籍是越多越好的,这是最高效又最低成本的方式。就像你读懂了战国时代的历史,你自然理解当下中美对抗之下世界格局的走势。我的阅读习惯是从大学期间培养起来的,中学时代我的阅读量并不多,因为我是一个理科生,多少有点重理轻文。但高考考砸了,被调剂到文科,发现文科原来也非常有意思,中大的老师时不时就推荐看这本书那本书的,当时也不懂,照做就行了。也由于专业要求的问题,大学四年我几乎都在图书馆看书,最喜欢在东校区图书馆的五楼,不用上课的时候偷偷溜进去五楼的东区,抱着书可以啃一天,累了就躺在沙发睡觉,大部分情况下没人知道我在那里,有时候会被保安赶走。东区不对外开放,但门又没有锁,真有意思,把我赶走了,我再找个时间又溜进去。我看的书的类目,涵盖了大家能想到的基本类型。人文社科领域必然看,但自然科学类也看,因为我发现不同的学科领域虽然研究方式不同,但你若是能够跨学科交叉看问题,对问题的理解绝对更深刻,也更能得出有意识的结论出来。比如人口问题,你可以站在经济学的角度看,可以站在纯粹的人口学角度看,可以站在社会学的角度看,可以站在生命遗传学的角度看,可以站在政治学的角度看,你甚至可以站在历史学的角度看,你用的学科视角不一样,得出来的结论也会不一样,但这些看起来不一样的结论如果你再深入分析,又可以得出更多有意思的结论。所以阅读这件事,其实也是在培养自己的多角度多思维模式多价值体系的认知能力,这就是我上面为何说不阅读的人,多少容易形成偏见和狭隘的思想。一个人看得少懂得少才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才会非常坚持自己的所谓观点。一个人看得多了,就不一定会认为自己是对的了。但最终一个人如果看得真的足够多了,就不会用对错去衡量一件事了。在长期的阅读习惯中,我彻底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我很少简单粗暴地用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去看事情看人看历史。还原一件事本身,我更感兴趣。我的阅读书单里面,基本都是偏向学术性的书籍,而且我只看大家写的书籍。比如我看历史学的书籍,民国之后的历史书籍我几乎不看的,在此之前的我看民国四大史学家写的书籍,分别是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和陈垣,再往上就是断代史了。不过读历史,要警惕,因为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后代儒生最擅长粉饰太平歌功颂德。所谓的各种盛世,我是一直很警惕的。因为中国的古代史几乎都是充满着战争的,和平时间最长也只有二十多年,其他时间几乎在打战。比如如果你足够了解历史,你就会知道人类历史上死亡人数最惨烈的并非热战时代的一二战,而是发生在中国唐朝时期的安史之乱。虽然至今没有准确的数据出来,但是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有5288万人,到平定叛乱时竟然仅剩下1690万人,少了几乎3600万人。这是《资治通鉴》给出的数据,虽然我们不能由此得出这场战争死了3600万人,因为人口死亡本身也包含了正常的死亡率,但是人口锐减如此严重,安史之乱直接导致和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也绝对是惊人的。1690万人是什么概念?给个数据对比一下:2023年深圳的常住人口为1756万人。所以你阅读和平日浏览新闻,哪些数据有用,哪些可以关注,会在未来对你理解这个世界有很大的帮助。而网络上更多的信息其实在我看来没必要关注,没有营养价值的内容是非常多的,看多了反而焦虑甚至空虚,有空多阅读,完整的阅读书籍,没时间就挤出时间。而人空虚本来就是精神饿了,需要补充精神粮食。阅读的范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定,我认为好的书籍,都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无论是视觉上的享受,还是思想上和心灵上的享受,甚至是逻辑上的美。比如我读到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真的有一天我在夕阳西下的傍晚站在滕王阁上西望赣江,王勃一千多年前绝美的文字展示出来的胜景终于呈现在我眼前时,在那个时空,他写的“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是多么美,这种美会滋养我的心灵。古人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杜甫则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可以让我们放下偏见和狭隘,读书可以益智修心,读书可以通古晓今,读书的好处太多了,它不是我这篇文章可以讲透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提倡大家多阅读,当你习惯阅读的时候,其实你不会觉得孤独。因为当你仰望星空,你会知道,穿越千年时空的那束光,同样有很多孤独的灵魂曾经凝视过。人类唯一薪火相传的,就是这世世代代用文字记录的书籍,它们成了文明的象征,照耀人类前行的路。我们也许未行万里路,但是万卷书里面的万里河山,我们感受过,历史千秋的功与过,我们见识过,人事兴衰的百年孤独,我们品尝过。读书,让我们看见更大的世界,看清真实的自己,最终你因为读书所形成的思考能力、思维模式、思想体系,都会滋养你的灵魂,让你的灵魂真正性感起来,它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作者简介:熊大,毕业于中山大学,前经济记者,目前为职业投资人,保险、命理分析业务咨询添加助理微信:13226629207。每次读完文章,请给我点赞、点在看。将这个公众号“设为星标”,可第一时间阅读每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