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评论》| 2024年第6期目录

学术   2024-12-08 21:17   北京  

专题:纪念郑杭生先生逝世十周年

从理论自觉到表象自觉

——郑杭生先生的学术追求与理论启示

刘少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理论自觉是郑杭生先生学术追求的核心议题,它既是对中国社会学建设发展的殷切期望,也是为《社会学评论》确立的办刊宗旨。理论自觉不仅要求对中外社会学理论做出深入的反思评价,还要求为经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在社会生活快速而大规模网络化、数字化的新形势下,网络表象已经成为网络实践或网络经验的重要内容,应当对网络表象做出积极的理论评析,实现清晰而广泛的表象自觉。


关键词:理论自觉;经验研究;网络表象;表象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理论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探索

——以郑杭生的学术思想为中心

符平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内容提要:以郑杭生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家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的历程,是中国社会学逐渐融入并对话世界学术的历程,更是中国社会学对西方学说进行建设性反思批判,不断强化理论自觉,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历程。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为核心观照,以社会转型透视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是郑杭生相关学术思想的根本进路。郑杭生的学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华文明的融合性思维方式相会交融的结晶,其在现代化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破除了现代化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迷障,批判了西式现代化理论的前提预设和二元对立思维,以转型论替代目的论的转轨学路径,将特殊经验理论转化为一般经验理论。新兴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和社会转型的多样性构成了对西式现代化理论最根本的挑战,也是实现现代化理论范式转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建构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理论类型;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学;郑杭生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社会学理论自觉

奂平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要求,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重要推动者和社会运行学派理论的开创者郑杭生的民族研究和民族社会学思想,以及他所倡导的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对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中国社会学者应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发挥学科优势,扩展研究视野,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问题,以期在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上取得重大成果。

关键词:郑杭生;民族研究;理论自觉;中华民族共同体;自主知识体系

实践结构论的理论意涵、现实基础与价值关怀

杨发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

胡可欣(华东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社会秩序与社会进步是社会学的终极追问,也是实践结构论的价值关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郑杭生及其学术团队提出的实践结构论,正是基于全球化进程和本土化视野,从现代性的长波进程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两个维度来理解当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为解读社会实践结构变迁与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近成果,实践结构论从理论意涵、现实基础与价值关怀等三个维度,系统论述了社会结构性巨变导致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关系的趋势、特征与动态变化,为理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实践结构论;社会建设;社会秩序;价值关怀


知识生产之刃:

郑杭生学术历程的方法理念再现


姜利标、杨辰燕(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后的先行者,郑杭生早期哲学领域的求学经历,为其后来的学术发展奠定了辩证理性的认知根基。改革开放之后,他将自我的学术研究兴趣和具体的社会现实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哲学研究转向了恢复重建之中的社会学。基于历史和辩证视角,郑杭生提出了社会学知识存在的两种形态,并构建出具有代表性的社会运行论和社会转型论;与此同时,他在反思中西方现代性背景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又先后提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最重要的是,郑杭生晚年也在谋划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事业。他不仅呼吁学术共同体要拥有理论自觉意识,还强调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权的重要性,试图为中国社会学进入世界舞台提供明确发展路径。纵观郑杭生的学术历程可以发现,其学术人生背后的知识生产之道,实际上可以看作一个在自身研究方法理念引导下的动态创造过程。


关键词:知识生产;历史唯物主义;互构主义;主体性话语;方法理念


论文


后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演变

——兼论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启示

侯利明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

内容提要: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由工业化社会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逐渐被服务业和知识经济所取代。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工业工人逐渐减少,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业人员迅速增多,劳动力市场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效应。然而,基于工业化社会所构建的EGP阶层图式未能捕捉到后工业化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和常规非体力人员无法在传统的阶层框架中找到合适的阶层位置。针对这一问题,厄施提出了基于工作逻辑的社会分层理念,根据日常工作是否涉及专业技能的运用、组织权力的行使和满足个人需求的服务进行阶层划分,准确反映了后工业化社会就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正在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中国来说,厄施的社会分层理念有助于我们预测中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和社会分层的未来趋势,可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后工业化社会;就业结构;社会分层;工作逻辑;EGP阶层图式

私营企业主的精英网络与地位认同:基于ABM的分析

范晓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周文(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基于生成模型范式,重新考察了精英网络对私营企业主地位认同的影响。针对基于2018年中国私营企业调查(CPES)数据分析后出现的理论解释与实证发现之间的悖论,本文引入真实数据注入的多主体模型(ABM),发现精英关系人在互动过程中的地位轻视将明显降 低私营企业主的地位认同水平,并强化其地位认同的分化,引发地位认同与客观经济地位的偏移;私营企业主只有保持较高的工具理性,方可能缓解以上状况。上述实证发现凸显了社会网络的互动过程效应,扩展了社会网络对地位认同的理论解释范围,对于新时期提升私营企业主的地位认同水平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社会网络;地位认同;精英;私营企业主;ABM

泛在团结:对数智时代社会联结关系的探讨

时立荣、翟翊辰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内容提要: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人类进入人机交互、人机交流乃至人机交往的数字化生存社会,以数为媒的交往方式使个体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联系,万物互联日渐呈现出算法主导的“泛在团结”特征。泛在团结以数字互动和计算能量形塑着数字社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结关系,具体表现为从实体人到数智人、从实体社区到虚拟社区、从工业劳动分工到数智劳动分工、从工业经济到数业经济等的分化与整合。泛在团结为虚实社会整合提供了联结机制,反映了算法主导的社会结构和秩序,是一种新的社会团结方式。


关键词:泛在团结;数字社会;社会联结


需求转译: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信访积案的处置

任敏(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严艺文(南开大学社会学院)

鲍隽(麻城市人民医院)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转译概念建构起需求转译的工作视角,以之分析社会工作者如何借此成功化解一件历时25年的信访积案。依据需求的系统性与动态性、分层性与实践性及其行动建构性特征,社会工作者相应地通过需求澄清、需求辨识与需求确认三个步骤实施需求转译,使得案主逐渐将行动目标从“获得经济赔偿”转变为“重建生活”,并经多方联席会议的“和解”仪式,放弃无效上访。需求转译可作为 专业介入信访积案的关键技术,它要求区分上访者的诉求与需求,注意信访历程本身所生产出的新需求,强调在需求转译中纳入尝试性行动,为相关者构建成功预期,从而强化转译的成果。本文最后总结了需求转译对 转译概念的拓展之处。


关键词:需求转译;信访积案;信访社会工作

不平等、信息媒介与优绩主义认同

——社会情境视角的解释

柳建坤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内容提要:不同于基于自我利益理论和制度合理化理论的传统解释,本文从社会情境视角探究优绩主义认同形成的逻辑,重点关注不平等和信息媒介这两种可以改变个体社会情境的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个体所在地区的不平等程度越高,其越认同优绩主义。此外,依托互联网的信息媒介可以弱化不平等对优绩主义认同的正向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了“优绩主义认同的社会情境性”命题:一方面,不平等可以通过制造社会情境隔离使个体难以感知到与其他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差距,从而更认同优绩主义;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可以扩展个体的社会情境,从而使其更新关于优绩主义的观念。


关键词:优绩主义;社会情境;不平等;信息媒介


结成兄弟:情境性强关系与外卖专送骑手的劳动秩序

闫堃、孙砚菲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内容提要:外卖专送骑手在算法与组织的双重控制下,依托他们的独立承包商身份和专送模式下的站点制,在劳动过程中自发形成团队合作,结成劳动联结。这种劳动联结虽具有情感上高度的紧密性和物质互助的特征,却局限于特定劳动情境,是一种情境性强关系。情境性强关系是外卖平台能随时调动骑手以满足即时变化的市场需求的关键,是在数字控制和组织控制之外使骑手劳动秩序得以维持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这种关系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平台劳动者的原子化趋势,成为专送骑手集体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


关键词:平台劳动者;外卖骑手;劳工主体性;情境性强关系;劳动秩序

文化如何影响行动:

美国文化社会学的三种理论研究路径

王蹊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内容提要:本文梳理了美国文化社会学中有关文化如何影响行动的三种理论研究路径——价值观路径、工具箱路径和认知路径。价值观路径试图阐释文化作为整体价值体系如何通过人格对行动产生影响。在批评价值观路径的基础上,工具箱路径将文化视为可随时取用的工具,并强调文化与行动之间行动策略的重要性。认知路径则是对前两种路径的批评和超越,通过吸收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资源,该路径聚焦于兼具文化的超个体性和模式化表征的“图式解释”,将文化影响行动的过程区分为文化习得、文化共享和文化激活。对上述三种路径的讨论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知行观,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社会学。


关键词:文化社会学;价值观;工具箱;认知;知行观


编辑:下关风

审核:骆骁



欢迎关注《社会学评论》杂志公众号



社会学视野
社会学视野公众号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办,致力于为社会学研究者提供优质的学术信息与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