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评论》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合办的社会学专业学术期刊(刊号CN:10-1098/C,ISSN:2095-5154,双月刊),是CSSCI来源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本刊的办刊宗旨是:秉承“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理论自觉,建设反思”的信念,刊发高质量、前沿性的社会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提供权威的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构建青年社会学者施展才能、更好成长的学术舞台,促进社会学不同学派的学术争鸣,为推动社会学理论、方法和历史诸领域研究的繁荣和发展、推进世界眼光和中国风格兼具的社会学而努力。
本文为《社会学评论》2024年(第12卷)第1-6期总目录。文章详情请见期刊官网(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前往)或本公众号往期内容。
专题:犯罪社会学
张昱、姜春艳|相机权衡:流动未成年人轻微盗窃的行为策略和模式(第一期)
刘成斌、廖铖|成年创伤与犯罪形态:基于性别差异的潜在剖面分析(第一期)
专题:教育社会学
张阳阳、戴艺伟|教育竞争、家校联系与教育不平等——以围绕家庭作业的家校互动为例(第一期)
祝毅、张顺|我国代际社会流动的教育异质性效应(第一期)
专题:家庭与婚姻研究
石磊|中国城市中个人家庭背景与配偶教育匹配——兼论社会结构的开放性(第二期)
肖志文、周彦青|家庭的“断”与“牵”:迁移经历与孝道观念的变迁(第二期)
杜世超|物理缺席与情感失联——21世纪美国社会学界父职缺席研究综述(第二期)
专题:认知发展与心理健康研究
张贵生、诸爱峰、刘精明|课外益智活动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第二期)
王颉琼、李黎明|体制分割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第二期)
专题:社会分层
王元超、朱斌|“阶层天花板”与“阶层地板”:收入分配中的家庭“长影效应”(第三期)
徐旻霞、郑路|城镇居民住房公积金制度参与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第三期)
专题:教育与社会
朱颖|知识抑或信念:我国特大城市居民的学校教育与无偿献血研究(第三期)
张骞|双系抚育的缺位:家庭结构、班级同伴与青少年学业成就(第三期)
丛金洲|婚姻代际地位交换与多代教育传递(第三期)
专题:重述社会学史
周晓虹|这世界,其实就是一场婚礼——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研究路径(第四期)
郑鹏|“明分使群”:作为社会秩序化机制的荀子社会分类学(第四期)
专题:运动社会学
郑少雄|从赛龙舟、“村BA”到巴黎奥运会——中国体育人类学的两条脉络(第四期)
王智慧|错落的喧嚣:“村BA”的社群动员与乡土竞技新秩序(第四期)
孙湛宁、徐校飞、王垚|专业篮球运动员的技能形成与认同建构(第四期)
专题:数字社会学
谢子龙、乔天宇、张蕴洁、邱泽奇|数字治理实践与风控规制异同——基于欧洲28国的分析(第四期)
邵占鹏、付伟|数字平台扩张的社会成本——基于社会运行理论的探讨(第四期)
专题:文化社会学
周怡|社会学怎样接纳文化?——文化社会学与文化研究之辨(第五期)
卜莲秀、王毅杰|双重注意力经营:转型中的地方政府文化竞争行为(第五期)
李珮瑶、史骥|工艺消费与制度性个体化——以旅行盖章为例的消费实践分析(第五期)
专题:人类学研究
张慧、许冠文|情动理论与人类学的田野应用(第五期)
张雨欣|葛兰言对中国古代婚姻与亲属关系的社会学重释(第五期)
专题:平台经济与劳动过程
张笑辰、汪建华|市场生计不确定性操纵与平台劳动过程治理——基于两家代驾平台的比较研究(第五期)
刘睿睿、周洋|受束缚的标准化——基于网络货运平台的个案研究(第五期)
专题:纪念郑杭生先生逝世十周年
刘少杰|从理论自觉到表象自觉——郑杭生先生的学术追求与理论启示(第六期)
符平|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理论建构与中国特色社会学的探索——以郑杭生的学术思想为中心(第六期)
奂平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社会学理论自觉(第六期)
杨发祥、胡可欣|实践结构论的理论意涵、现实基础与价值关怀(第六期)
姜利标、杨辰燕|知识生产之刃:郑杭生学术历程的方法理念再现(第六期)
论文
李婷、钟晓慧、靳永爱|一碗水端不平?中国家庭双向代际支持的性别悖论(第一期)
贺光烨、王安迪|隔代抚育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轨迹——性别差异的视角(第一期)
周东洋、崔思瞻|迈向现代的道德观——影响中国人道德判断的个体和结构性因素分析(第一期)
彭馨妍|亲属研究何以继续存在——从大卫·施耐德的亲属理论与批判谈起(第一期)
陈泽涛|回到家产官僚制——以明万历四年到五年的北京契税制度改革为例(第一期)
蓝浦城、向成佩|在行政动员之外:公私部门人员捐赠行为差异何以产生?(第一期)
唐晓琦、徐选国|国企转制干部的社区化身份建构及其生成机制——基于上海市16名“社嫂”的口述史研究(第一期)
郭施宏、王宁、何雪松|嵌入性倡导:中国社会组织政策倡导的行为逻辑(第二期)
程士强|公益性小额信贷的关系成本与合约效果——信贷合约的社会学分析(第二期)
罗力群|20世纪后期以来生物社会学的兴起(第二期)
罗斯琦、陈佳慧|“流动”的悖论——平台组织管理与劳动者自主性(第二期)
雷雯|远方的“家”:国有企业的海外大院(第二期)
李适源|跨体制流动与主观福祉之失——基于纵向研究设计的新发现(第二期)
潘桐|权责均衡:从体制势能到治理实能(第二期)
张巍卓|成仿吾:辩证法的社会学启蒙家(第三期)
帅满、葛雅南、金惠连|文化接触与双重互惠:二手交易平台的“附近”建构机制(第三期)
佘雪琼、龙登高、王利平|大局与均平——组织场域视角下的清代桑园围围际水利纠纷(第三期)
徐明强|“抓住机会办大事”——县域弱势部门推动重点工作的时机与策略(第三期)
许友君|空间如何塑造劳动关系——双重劳动空间中的育儿嫂与雇主互动(第三期)
王倩楠|“闺女家”的出现:女儿与娘家亲密关系的转型(第三期)
孙静含、李升、朱赫|主观阶层认同何以形成?——混合参照理论的解释(第四期)
赵晓峰、褚庆宜|复合合约:返乡资本发展规模经营的制度逻辑(第四期)
白帆|“最优”志愿的购买——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市场缔约过程分析(第四期)
李松涛|忠孝难两全?——从忠孝关系看中国传统政治的伦理基础(第四期)
吕鹏、任雅兰|自下而上的乡村数字治理何以可能?——以某小程序扩散的社会过程为关键个案(第五期)
林盼、朱妍|组织互动与权力重塑——对计划经济时期上海街道联管组的制度分析(第五期)
黄杰、郑静|皆大欢喜:代际传承、社会合法性与民营企业慈善捐赠(第五期)
尚雪娜、雷洪|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主观社会分层效应——基于CLDS2018数据的分析(第五期)
侯利明|后工业化国家的就业结构转型与社会分层演变——兼论对中国社会分层研究的启示(第六期)
范晓光、周文|私营企业主的精英网络与地位认同:基于ABM的分析(第六期)
时立荣、翟翊辰|泛在团结:对数智时代社会联结关系的探讨(第六期)
任敏、严艺文、鲍隽|需求转译: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信访积案的处置(第六期)
柳建坤|不平等、信息媒介与优绩主义认同——社会情境视角的解释(第六期)
闫堃、孙砚菲|结成兄弟:情境性强关系与外卖专送骑手的劳动秩序(第六期)
王蹊|文化如何影响行动:美国文化社会学的三种理论研究路径(第六期)
网络编辑:从木
网络审核:张小菲
欢迎关注《社会学评论》杂志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