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人”深度贯通的生态创新“特区”

文化   2024-10-09 17:27   浙江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着眼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以改革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科技体制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绘制了新的施工图。

作为浙江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自诞生起就秉承“生于改革、源于开放、成于创新”的特殊基因——以企业化运作的方式,通过孵化科技企业、促进成果转化、凝聚创新人才、推进技术转移等路径,实现“自我造血”。科创中心首席科学家杨德仁院士表示:“科创中心一直走在研发体制改革的前列,既是新型大学校区,又是开放科技园区,还是科技创新‘特区’。”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水博园区


成立4年来,科创中心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先后获批部省共建集成电路(制造)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基地、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多项省市级平台资质。





全文字数:3150字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以国家战略为导向 

开辟制胜未来新赛道


在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以有组织科研模式推动科技成果“出圈”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走进位于信息港园区的先进半导体研究院,一场关于如何提高碳化硅材料稳定性的头脑风暴大会正在热烈开展。

“还有更好的办法提高材料的稳定性吗”“可以试一试进一步降低位错密度”……负责半导体材料、器件与封装等中下游各阶段的研发团队,在这场零距离的对接会上大胆地进行思维碰撞,研发需求也就此被“秒收”,而这也是研究院各个团队的沟通常态。

“我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全链条的布局,将其连接成了一个紧密的关键技术攻关圈。”先进半导体研究院院长盛况教授介绍道。在这个圈中,需求与供给无缝对接,上游的技术突破可以快速解决下游的痛点。


如今,研究院产出的高质量氧化镓、碳化硅成果不断迭代,650V碳化硅(SiC)沟槽栅MOSFET器件不断优化,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集结起了8家科学家企业,其中皮孝东教授牵头的杭州乾晶半导体有限公司市场估值已超8亿元,张辉教授牵头的镓仁半导体也在最近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

在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高通量科学技术装置iChemFoundry正按照科研人员的订单,把物料配送至自动化功能岛,一条条机械臂平稳、精准地将生物试剂和样品放进仪器设备中。

“我们自主研发了高通量科学技术装置iBioFoundry和iChemFoundry,他们能让实验像坐上跑车一样快速进行,从而大幅度提高实验效率。”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院长邢华斌教授说。由此,研究院开发出了兽用抗菌药生物合成、甲醇制丙烯催化剂及节能技术以及新材料关键聚合单体分离制备等新技术,赋能产业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iBioFoundry实验室

近年来,科创中心聚焦集成电路、合成生物与新材料、高端仪器装备等领域,积极布局涵盖了“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平台+2个学院+6个研究院以及N个创新工坊”的“三位一体”战略平台,承载着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肩负起推动区域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时代重任。

以引育并举为抓手

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创新之道 , 唯在得人。成立4年来,科创中心创新能力持续升级,吸引了一大批院士专家、高层次青年人才扎根,组建起了“首席科学家领衔+领军人才担纲+青年人才和优秀工程师主力”的人才“金字塔”梯队。


吴汉明院士是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的首席科学家,也是浙江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院长,在他身上集聚了“科学家”“教育家”“创业家”等多重身份。


在吴汉明院士的带领下,全国唯一的12英寸CMOS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成套工艺技术公共创新平台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建成,他也致力于开展集成电路产业高端技术人才培养和产业上下游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这里,学院和创新平台串联起了前端人才培养和后端产业化试验,集成电路领域的“教科人”一体化在这里有了更为清晰的探索路径。


2024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颀正式加盟科创中心,受聘为科创中心合成生物领域首席科学家。“我想依托科创中心在合成与生命设计领域做出更多原创性成果,助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释放‘1+1>2’的聚变效应。”欧阳颀在聘任仪式上说。


浙江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


2023年以来,科创中心积极引进产业人才、增设未来产业研究院、高水平构建人才智库,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眼下,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在科创中心汇聚,尽管他们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5周岁的年轻队伍,但他们坚持高水平论文发表与应用性成果落地“两条腿”走路,在变革中求新、求进、求突破。

在科创中心,发挥“大兵团”作战优势和“有组织科研”模式,不仅是时代的号召,也是科研工作的必然需求。一次次科学问题的突破,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解决,一项项重大工程的落地,科创中心逐渐成为人才淬火成钢的人才基地,一批批青年科研人才也在这里迅速成长起来。省“鲲鹏行动”计划、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近百项人才计划项目也在这里落地。


以产业需求为牵引

培育区域发展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策源能力是基础和关键支撑。在科创中心,一头连着科研、一头连着市场,是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


科创中心党工委书记、未来产业研究院院长董世洪介绍:“我们的科研人员顶着科学家的脑袋,长着企业家的腿,发论文、拿项目不再是科研终点,跑市场、找需求、卖技术成为他们绩效考评的‘金标准’。”


如何把富集的创新资源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依托众多的企业创新主体形成强大的创新矩阵引力场?如何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在科创中心,“创新三问”被视为当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思考的重要命题。


实干为笔,创新作答。4年来,科创中心坚持面向产业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全自动单细胞蛋白质组分析平台


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已成为科创中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款质地偏硬、具有微孔、微晶层间距适宜的人造石墨,可以加速锂离子的嵌入,具有很好的快速充放电性能,有望助力新能源汽车实现快速充电。”这是科创中心传化创新研究院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旨在解决电池负极材料结构显著膨胀等安全隐患。


除了传化集团,近年来,科创中心还与舜宇光学科技 ( 集团 ) 有限公司、凯尔达焊接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联合研究院,与普利制药、吴中美学、中芯绍兴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33家,签订合作协议280余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04家,引育企业融资超24亿元。


杨德仁院士介绍道:“科创中心的核心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联动,我们既不等同于传统高校,也不等同于传统科研院所和企业,如何打造‘四不像’的创新中心,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做创新研究,助推产业发展十分关键。”


全力以赴“搭台筑巢”,让科学家、创业家能够心无旁骛地干事业、谋发展,这也是科创中心一直在做的事。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投融资体系,科创中心成功组建启真扬帆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1010万元)、天使壹号基金(1亿元)、启臻基金(2250万元)。“我们希望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融资、创投和天使资金等多元化方式强化科研价值、技术开发研究价值,形成创新链赋能产业链、资本链促进创新链、资本链加持产业链的格局。”董世洪说道。


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作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科创中心正依托着浙大“基因”和萧山“土壤”,着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打通产业链堵点。未来,科创中心将围绕集成电路、合成生物、先进材料、仪器装备四大领域,统筹创新要素,打造最优生态,全面建设国际化、开放式、网络型的创新“特区”,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高端科创平台。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杭州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 | 柯创
供稿单位 | 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

编辑 | 韩一丹

排版| 毛婷
审核 | 张维维 金立山 林军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4年第17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杭州杂志

杭州杂志
探讨城市发展特色,引领幸福和谐生活,推动城市科学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