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推动创新的第一资源。总书记的谆谆嘱托饱含期许,惟有把挑战作为责任,勇攀高峰,方能让光荣与梦想在新时代绽放。本号特别推出“讲好科学家故事”栏目,记录那些在科技领域孜孜不倦、与光同行的攀登者。
他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人首次“为月球量身高”的梦想,他主持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升空,他就是光电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
全文字数:2224字
求学生涯中的两次坚持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18岁的王建宇已经高中毕业两年,正在家乡宁波的新华书店工作。听到高考恢复的消息,王建宇立即报名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府学习一直是王建宇的梦想,机会终于来了,王建宇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全力复习。
“那时候,高考要考两次,第一次预考,我考得很好,在宁波排名靠前。宁波招生办觉得我很有希望考进好学校,就和我工作的新华书店打招呼,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准备。”王建宇回忆起往事。
然而,到了正式高考,命运却和王建宇开了个玩笑,他最向往的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都没有向他伸出橄榄枝。在王建宇心里,要上就上自己心仪的大学,否则不如第二年再考。这时候,杭州大学向他发出了录取通知,王建宇一开始是拒绝的,但看到专业时,他的眼睛亮了——是他喜欢的物理学专业。反复思考了很久,王建宇决定去杭州大学读书。
本科毕业后,王建宇和许多同学一样,参加了本校的研究生考试,当年物理系的试卷“实在有点难”,他落榜了。于是,王建宇回到宁波,在一所学校当起了物理老师。
然而,王建宇的心一直在“天上”,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更高层次知识的追求。1984年,王建宇再次报考研究生,这次他成功了。1990年,王建宇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至此,他登上了心目中的高水准平台,开始了科研生涯。
用“墨子号”卫星实践量子通信
完美适应每一次“自我转型”
许多科学家一辈子只在一个领域深耕钻研,而王建宇却在他的科学道路上一次又一次转换赛道,从激光到“墨子号”的研究,再到主持引力波宇宙实验室,每一次他都能实现完美转型。
现在,王建宇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的院长,在这个位置上,身为科学家的他不但要继续主持研究高科技项目,还要承担更多的管理任务,让杭高院成为我国科技人才的培育基地。
为什么每次都能快速转型?王建宇认为,在普通人眼里,科学家代表着高智商和先进技术,而在他眼中,科学家是一种职业选择。虽然的确需要较高的智商,但当科学家也意味着要吃更多的苦、面临更多的挑战。科学家要随时应对新形势,不停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探索未知世界,这就是旁人看来的“转型”。
“但在我看来,自己并没有转型。我原来就是做光谱仪器、光子探测的,严格意义上说,激光也是光的探测,只不过有些技术不同。量子通信看起来是通信,本质也是对一个微弱信号的探测,与探测引力波信号根源上是一模一样的,都离不开大学物理专业所学的知识。”王建宇说。
正是因为对所学的科学原理“心中通透”,王建宇才能大胆地在新的科学方向上大步迈进。“当时,院里通知我去做引力波项目,之前我并不了解引力波,于是我就去听了一天的报告,听完后就对整个项目有把握了。”
谈及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王建宇认为,要对科学充满敬畏,愿意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中去。
说到给年轻人的人生建议,王建宇说,第一是打好学业基础,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第二是不要轻言放弃,坚持才会成功;第三是树立人生目标,做一个坚守理想的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杭州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