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秀的西湖,通钱塘江入杭州湾。甬江奔流,向东是大海。
从改革开放初期杭甬温“铁三角”撑起浙江这块市场经济热土,到今天杭州、宁波“双子星”占据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近半壁江山,中间绍兴融杭联甬,从西北到东南,一条“金扁担”隐然成势。
近年来,杭甬各展所长、湖海和鸣,共唱“双城记”,撑起长三角南翼,在经济版图的嬗变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全文字数:3648字
从“竞争”到“竞合”
从人缘相亲、地缘相近的角度,历史上宁波一带家家户户眼里看的、心里想的、各方面对标的主要是上海。看病、读书、购物、买房都要去上海,企业做大了总部也往往迁到上海。有一个被广泛引用的说法 —— 上海是宁波人闯码头的地方,宁波就是上海的“外婆家”。确实,今年年初风靡一时的电视剧《繁花》,就清晰地凸显出甬、沪、港三座城市之间的关系。
从“独秀”到“繁花”
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其政策制度设计与杭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差异,代表着互补的空间,有空间就有发展。并蒂盛放,才会有繁花似锦。
对浙江而言,省内要唱响“双城记”、建设世界级浙江大湾区,省际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构筑G60科创走廊等,内外并联,构建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
杭州和宁波是撑起长三角“金南翼”的两极,多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地精心打造杭州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发挥两大城市的区域领头作用,带动了全省发展。
早在2004年,浙江省委就部署协调解决在推进杭州和宁波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十多年前,浙江省提出要大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其中的大平台,就是杭州的大江东新区和宁波的杭州湾新区。2019年,浙江提出“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列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1年,浙江出台《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五年行动计划》。2022年6月召开的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着力塑造引领未来的新增长极,唱好杭甬“双城记”,培育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宁波、舟山共建海洋中心城市,支持绍兴融杭联甬打造网络大城市。杭州和宁波这两座城市齐头并进,成为浙江发展的“双引擎”。2024年4月,浙江省委常委会会议先后在杭州、宁波举行。
从“独唱”到“合唱”
在政策、规划、报表等背后,要看到市场本身具有驱动资源统筹、合作协同的创造力。浙江经济就是“浙江人经济”,在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浙江人心中,市场有无限空间而无边界。浙商就是凭借“四千”精神,创造了跨越行政区的“三个浙江”—— 本土浙江、省外浙江、海外浙江。良好的营商环境和勃发的市场活力同样是唱好“双城记”的重要元素。
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于2018年落户宁波海曙区后,为杭甬700余家企业提供服务,研发了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supOS工业操作系统。技术研发团队还在宁波创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助力宁波产业信息化驶入快车道。而这个团队其实来自杭州的中控集团。
曾有专家定义改革开放初期的浙江是“小狗经济”,分工明确、合作紧密,优势在于产业集中和竞争、专业化和协作、体制和机制创新。“合作”可谓深入“浙江人经济”的基因。当然,市场是公平的,如果温州或绍兴的企业有更好的合作条件,杭甬就会被抢去合作订单。合作的背后还是实力的竞争,这种实力,既指企业的竞争力,也包括城市的政策环境、法治环境、文化环境等软实力。自强者才有合作的话语权,独唱好,合唱才能好。
当下,驶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杭甬双城正加速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杭州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形成“1+2+18+7+N”的新型实验室体系,即1个国家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1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省实验室和N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宁波推进数字化改革,深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设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创建国家石墨烯创新中心,奋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研制国之重器。2023年两市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7.63亿元。
同时也要看到,杭甬两地的补短板之路并不轻松,浙江拥有的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不算多,且全部都在杭州,全省没有一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近日云中传锦书,《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显示,创建杭州—宁波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被列入未来三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
杭甬运河又称浙东运河,为杭州带来了出海口。它奔流到宁波,是中国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结点。它似乎就是杭甬“双城记”的象征,交汇贯通,江河不息,向海图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杭州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