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义仓与它的三代匠人传奇

文化   2024-11-04 08:00   浙江  

“北有南新仓,南有富义仓”。地处卖鱼桥霞湾巷内的富义仓,是杭城为数不多清代仓储式建筑,也是盛极一时的“天下粮仓”。清末年间,它承担了水上运输、粮食储存等重要漕运功能,曾造就“十里银湖墅”的繁华胜景。


如今的富义仓几经盛衰,变身为传统与时尚兼收并蓄的开放式文化园区。在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之际,这座古老的漕运建筑正从“物质粮仓”一步步走向“精神粮仓”,为新时代的大运河故事写下生动的注脚。







全文字数:3847字

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2003年,正值旧城改造的杭州如火如荼地开展拆迁工作,大运河畔卖鱼桥霞湾巷内一座木质仓储式建筑眼看着就要轰塌在隆隆的推土机声下。危急关头,它吸引了专家学者的目光。这是什么建筑?有什么来历?经过历史考证,这座仓库的真实面目一夕之间轰动杭城 —— 它是建于清朝年间的漕运粮仓富义仓。

当时的杭州正开展运河综保工程,并着手大运河申遗。富义仓作为运河沿岸的重要历史遗迹,其价值不言而喻。很快,它被列入运河综保二期整治工程,并被直接申请为省级保护单位。同时,修缮保护任务也交到了时任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书恒手上。

运河富义仓遗址

“在杭州当时的文保单位中,粮仓是很罕见的一个类型,如果它能被修缮好,将为大运河申遗添加很重的分量。”张书恒是浙江省运河申遗课题组项目负责人,深知此项任务的重要性。尽管有着丰富的杭州文物建筑修复经验,曾带头完成了胡雪岩故居、北运河三处历史街区等多项文物保护规划设计,但眼前的景象仍令这位文保专家感到棘手 ——“富义仓当时的保存情况非常不好,近半是废墟。部分房屋屋顶严重塌陷,被汽车篷布遮盖住;四座建筑被烧坍塌,我们只能踏着碎石瓦砾进去,整体的设计和复原难度比较大。

基于历史原因,富义仓在百年里几经易主,解放后成为部队后勤部和民居用房,屋体已岌岌可危;整座仓体用材简单,檩条等房屋建构比常规建筑短小很多,这极大增加了修复的技术难度。时间紧、任务重,经过冷静商讨后,张书恒迅速会同相关部门,集结社会力量,分头进行测绘勘察。同时,凭借着自己多年的修复经验,她很快制定出了周密的修缮方案。

富义仓内景

2007年3月,修缮工作正式开启。张书恒和团队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原则,严格使用原构件、原尺寸、原材料,最大程度保存富义仓的原始风貌,还原文物建筑的历史真实性。“修旧复旧、维持原状。一个门框原来多少大,我们就做成多少大;原来采用杉木,我们现在也还用杉木。”为了保护好文物,张书恒每遇疑难问题,总是多方考察、再三求证。

在修复过程中,她敏锐地发现每座房屋的门边都有两道槽,却难以判断其作用,只能暂时搁置并施加保护。“我们最初认为这些槽是被人为后期改造的,但从多个闸坝上发现了类似的槽,就确定富义仓屋外的槽一定是建造初期设计而成的,且与大运河有关。”调研求证后,槽的功能终于“水落石出”。当粮草抵达仓库时,人们会在槽内卡入承重木板并层层叠加,以此来减轻粮草的重量给仓体带来的压力。此,修复工作便有章可循。

▲修缮复原后的富义仓

同年10月,富义仓重新鲜活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山墙、梁柱、雕窗、飞檐上流动着历史的气息,无不刻画着往昔的岁月。然而,张书恒的使命并未完成。从参与大运河综保工程到修缮富义仓,她持之不懈为大运河申遗做准备。“我把工作的最后十年献给了大运河。”她满怀深情又不无自豪地说。

张书恒是浙江省唯一一位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国家专家组成员。申遗期间,她带领团队沿运河两岸日夜奔走,从编制规划到方案论证无不亲力亲为。如今虽然已经退休,但身为省政府大运河文化带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她仍不断为大运河保护和宣教工作发挥余热。

运河潺潺,富义仓静静伫立,它们虽默不作声,却似乎都在诉说着那段尘封旧事,向这位可亲的老人表达敬意。

若你是一位爱在大运河边漫步的老杭州人,一定曾步入过富义仓内的一家书院。品茗赏花、吟诗作画,这里曾是文人爱好者们的天堂。这家书院就是韵和书院,它的创始人吴艾倩,被亲切地称为“运河之女”。

吴艾倩与富义仓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10年。因常年从事出版工作,热爱传统文化的她十分希望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院。次与朋友聚会,她登上这座百年漕运建筑的小阁楼,被运河边的夜景深深吸引。“当我推开窗时,粼粼的波光扑面而来,远处的码头若隐若现。”她瞬时就打定主意,要将书院建在富义仓内,并取名为“韵和书院”。

“韵和”谐音“运河”,这个名字除了与大运河相呼应之外,更有“人生韵和”之意。院建成后,吴艾倩独具匠心为其注入书、茶、香、花、画“五道”文化内涵,邀请四海朋友以书会友,以茶论道,以画怡情,以宴聚首。整座书院设为书仓、画仓和韵河书茶馆,珍藏着不少经典古籍和名家字画,更典藏有一件“镇馆之宝”—— 清朝乾隆钦印《四库全书》线装影印本全套。

▲韵和书院

毗邻运河之畔,富义仓古韵十足,越来越多的人慕名前来,或熏陶传统文化,或会客交友,或修养身心,寻觅喧嚣都市外的另一片心灵栖息之地。在吴艾倩的精心运营下,这方小小的书院逐渐成为了大运河边的鲜明文化标识。

吴艾倩的目标不止于此。从择址到落地,她始终希望通过书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富义仓在古时是天下粮仓,现在应该成为精神粮仓,给人们忙碌的生活添一份精神慰藉。”书院开办十年来,她定期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在春季邀约妇女朋友赏春插花,在盛夏时节举办“晒书节”,在中秋前后组织书画沙龙和话剧演出,在元旦期间开展行走大运河、送春联等活动。这些活动在当时影响颇广,不仅让传统文化之美走进千家万户,也为大运河成功申遗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杭考察评估运河申遗工作,富义仓亦是此次联合国专家重点审察点之一。当他们步入富义仓时,立刻被古色古香的韵和书院吸引。“我在书院的小阁楼里陈设着花道、香道和茶道等各色展示,一百多位外国记者沉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中,一度流连忘返、不愿离开。”吴艾倩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十分激动。大运河成功申遗后,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还对她进行了专访,“运河之女”的故事逐渐蜚声中外。

十年间,韵和书院与富义仓共荣共生,一同成长。在吴艾倩的影响下,更多业态入驻富义仓,古老的大运河畔增添了不少明媚的烟火气息。酒吧、茶馆、工作室……截至2020年富义仓被政府收回自营前,这里已有企业、商铺近70家。韵和书院,陪伴富义仓走过了发展的黄金十年。

吴艾倩的家就住在大运河边,尽管她已将韵和书院移址,但得闲时总会回到富义仓,重拾旧日时光。“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十分熟悉,这里就像是我的第二个家。”漫步富义仓,她似乎仍能在记忆的碎片里,感受曾经的香气缭绕、琴音回响。

尽管多元业态为富义仓带来了勃勃生机,但这座已有百岁寿命的古建筑“身体”每况愈下。十余年间,富义仓主体结构越来越脆弱。经过研究,运河集团当机立断清退了富义仓内所有的商户并改为自营,重新对其实施修缮保护。

2020年,还在运河文旅公司工程管理部的余一琦被通知负责富义仓提升改造项目,这个年轻小伙子成为了富义仓的新任“掌舵人”。“我很早就开始接触富义仓,也对它有许多设想。作为运河遗产点,我希望让它和市民百姓的关联度更紧密一些。”与运河朝夕相处五年的他,将这项任务视为圆梦机会。

半年时间里,有关部门及施工单位根据富义仓的遗址特性、历史风貌重新对其进行了修缮和保养。2020年10月,富义仓再度开园。如何让富义仓进一步发挥时代价值?余一琦循着最初的想法,策划了一系列先锋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随着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来到这座家门口的艺术馆,富义仓华丽转身为“复艺仓”。

富义仓展示馆

但在这时,也有不少专家指出了问题。他们认为,富义仓作为运河边上的重要历史遗迹,应该成为展示运河文化的窗口。“集团党委当时要求我们按照‘先保护,再传承,最后利用’这三步思路改造富义仓,但我们在活化利用过程中稍许忽视了传承这个点。”2022年,余一琦主动闭馆,带领团队跑遍扬州、苏州等不少运河沿线城市并观摩交流、借鉴学习。在相关专家学者的支持帮助下,他带领团队将富义仓规划成了一座集“微型博物馆”和商业运营于一体的综合展示空间。

今年4月,再次改造的富义仓焕新亮相。靠近运河南边的几间厢房成为了一座“微型博物馆”,里面展陈着运河、仓储、慈善文化相关文物百余件,向来往游客讲述着富义仓前世今生的故事。

眼下,余一琦和团队正热火朝天地开展招商,致力于充盈富义仓北面空间。“经过洽谈,一些做数字艺术的咖啡馆、专注儿童教育的研学馆、瓷器和茶艺展示馆、文创店铺等都已考虑入驻。”余一琦介绍,团队还对接了非遗品牌,希望将这里打造成文旅共融的“运河会客厅”。于对文物建筑保护的考虑,他尤其关注商户的运营内容。“我们会对所有进驻的店铺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审核。

富义仓展示馆

展览馆一号馆的入口处悬挂着几枚大运河遗址的邮票旧照,这是中国邮政在2009年发行的《京杭大运河》特种邮票,水墨丹青描绘的富义仓在其中格外显眼。“富义仓是杭州仅有的二处大运河遗址点之一,它对杭州的意义是无比重大的,于我而言更是如此。”余一琦说。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这位充满热血的年轻人正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将和这座已有百年历史的漕运建筑一起续写下一个十年的运河故事。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杭州杂志」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作者 | 张佳瑶
排版| 毛婷
审核 | 张维维 金立山 林军
本文刊登于《杭州》杂志2024年第14期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杭州杂志

杭州杂志
探讨城市发展特色,引领幸福和谐生活,推动城市科学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