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和乐的根源

文摘   2025-01-23 08:02   黑龙江  

在我们印象中的火、泥、身体、房子、宝瓶、杯子等等一个一个显现为通达不共之产生的我和我所的一切执著,是建立在从它们各自不共处产生的谛实有的基础上,并没有建立在虚假的、非其本身的种种因缘和合加上名言安立的组合的泡沫之上,没有建立在这个上。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有了对我和我所的执著;正因为如此,就有了为得利益而贪欲;正因为如此,就有了因失利益而嗔恨;正因为如此,就有了由贪欲和嗔恨所引发的贪、嗔、痴、慢、疑、自私、我慢、执著、狂热、嫉妒;正因为如此,就有了乐受、苦受和无记受;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苦与乐。
换句话说,我们认识苦和乐的时候很奇妙,基本上把苦和乐认为是一种现象。例如:我断了一支胳膊,所以就感到苦;我具有很端丽的身材、很广大的学问,所以我就觉得了不起等等。就是几乎把所有的苦和乐的原因都驾于外在现象的基础之上,没有人考虑过苦和乐的根源,就是内心的苦受和乐受。其实,一切苦和乐本身绝不是由于外在拥有的多而乐、外在的少而苦。因为拥有家财万贯的大富豪者、万国无敌的大君王,大臣、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苦不堪言的很多;无有一兵一卒、无有一分钱的山洞里的修行者,今天吃今天得来的饭,明天吃明天得来的饭,然而其乐无穷者有的是。所以苦和乐的根源不在于外物之多与少,而在于内心的苦受和乐受。而苦受和乐受取决于得与失的心念;得与失的心念取决于贪与嗔;贪与嗔的根源取决于把得与失当真了、把得与失当成谛实有了。把得与失、好与坏当成谛实有了,才会有在乎;有了在乎,才会有贪嗔;有了贪嗔,就会引发出诸多烦恼。
那么,一旦破掉了一切万物的谛实有,等于是没有真实有,没有究竟有;没有真实有,没有究竟有,等于是虚假的;因为是虚假的,等于是不可在乎的,不值得在乎的;不值得在乎,那么所在乎者的我也就是虚假的、所在乎的法也是虚假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既然如此,那就不必去因为在乎而忧恼。所以说这个里边所说的离一多,实际上破的是我们内心当中已经安立的、真实的、独立的、自在的、实有的、真实有的、谛实有的我和我的拥有、我的失去等等。它破的是这个。
——节选《现观庄严论》讲记



菩提道次第
佛教的定义是:诸恶莫做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