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则有、不信则无吗
文摘
2025-01-24 08:01
黑龙江
分析业报取决于信与不信的误解。哎呀!这个就是我们在当下社会上最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对佛教半信半疑的很多人,他们就拿这个大做文章,就说呀:宗教这个东西呀信则有、不信则无。就这么说是吧!还有的就是说:因果啊同样也是信则有、不信则无。还有这样的问题。那么对这种问题上呢,我就如是做了几个分析。首先,因果业报信则有、不信则无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因果业报视为心里作用,他把这个因果业报哇看成是心理作用,当然啦从单纯的理论上说,因果业报尤其是业报啊是心理作用。但是他说的心理作用和咱们说的心理作用有所区别,什么区别呢?他所说的心理作用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他就叫做心理作用;而我们所说的因果业报的心理作用是,因为我们所见所闻,反正我们眼看到的、耳听到的、鼻闻到的、舌尝到的、身触感到的一切所见所闻的事物呢,将会在内心世界当中留下一种好的或者坏的或者不好不坏的三种不同的嗜好或者习气。那么这种习气呢会导致你未来世的对任何一个事物的看法,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伦理观的一系列它会起作用,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伦理观呢,就相当于大海里面的坐在轮船之上的时候的这个指南针的作用一样,令往何处去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让自己受苦呢还是快乐呢、还是成功呢还是失败呢、还是失去呢还是获得呢的根本的所在,也就是说,这我们就叫做心理作用。那么,他说的这个“信则有,不信则无”和我们这个心理作用的意义不是这个而是那个:就是我们这种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或者咱们现在最喜欢说的就是爱好,自己的习气、自己的爱好、自己的习惯、自己的见解对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家庭、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今生乃至来世苦与乐、得与失、荣与辱等等的直接的根本意识,因为这样他当然就是心理作用,但这种心理作用就不是说“信则有,不信则无”,为什么呢?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它就是这个样子,它的存在与否不依赖于你的信与不信,比如说,你信也好不信也好,它就是白的;你信不信没关系,它是白的;因为它是不是白的,不依赖于你承不承认它是白的。它就是黄的,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反正它是黄的对吧?同样的道理,因果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或者“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它是一种事物它本身的变化法则,你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事物它本身发生的变化就是如此。因此啊,他所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作为心理作用为理由,那是不合理的。
菩提道次第
佛教的定义是:诸恶莫做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