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的目的
文摘
2025-01-11 08:04
黑龙江
有些人虽然貌似信受,但因为错误理解空性义的关系,以为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故而坠入轻视黑白业果的深渊之中。有的人不怕空性,但是他们会颠倒地去理解空性。这在汉、藏两地都有过,甚至有些是有名的大德。他们以为空了之后,因果不是真的而是假的,把“空”和“无”理解成为一体了。实际上空不是无的意思,而是不真实的意思。汉文里面有个非常著名的经典,是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法师写的,叫《不真空论》。这个名字起得非常有意思。不真空,空不是因为没有而空,是因为不真而空。要是假的话有个前提,必须有,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假和真;如果干脆没有了,你根本就谈不上有、空和不空,因为有都没有了。哪里还有什么空和不空、自性空和不空之说呢?打个比方:我们经常会提到假冒伪劣这个词,这里假冒并不是因为没有了叫假冒,而是它存在但不是真的东西,所以叫假冒。同样的道理,这个空是不真而空的空。但有的人把它理解为没有的空,由此而认为没有因果,没有佛、法、僧、三宝。所以有些极端者把木头做的佛像拿下来砍了烧火。当有人劝阻他说,“你别烧这个佛像,那多造罪呀!”他却不以为然:“哪有罪呀?罪是空的,没有!哪有佛呀?佛是空的,也没有!”这种人就叫做极端主义者。当年不信唯识宗的玄奘,为什么非要千里迢迢地到印度去学唯识宗。实际上玄奘并不是不知道中观的殊胜,但是当时内地中观说得太过头了,远远超出了龙树菩萨所说的空的范畴,讲中观讲得连因果、三宝都没有了,已经变成了干脆什么都没有的地步。所以他想把唯识宗的因果业报的理论系统引进来,和中观均衡一下。这样一来广大行和甚深见都有了,就不会成为那种否定因果、否定三宝的这种空了。玄奘大和尚是出于这个目的西行取经的。因此,在走极端的这种人面前你不能讲空,因为他会否定因果的,会造很多很多恶业;对这样的人讲胜义菩提心也是不如法的。![]()
菩提道次第
佛教的定义是:诸恶莫做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