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历史中,魏明帝曹叡宛如一颗隐匿在星光背后的璀璨明珠。身为魏国的第二位皇帝,他虽低调处世,却有着非凡的政治韬略,与祖父曹操、父亲曹丕一同被誉为“曹魏三祖”。年仅二十余岁便登基的曹叡,面对宗室权贵与士族集团的双重掣肘,却能从容应对,将朝政大权稳稳掌控,就连被称作“狼视鹰顾”、比他年长 25 岁的权谋高手司马懿,在其治下也只能乖乖蛰伏,不敢有丝毫僭越之心,因而有人说,曹叡简直就是司马懿的命中克星。
东宫磨难铸坚毅,借力联姻固根基
公元 204 年,曹叡呱呱坠地,母亲甄氏本是袁绍次子袁熙之妻,曹操大破袁绍后,甄氏被曹丕纳入房中。甄氏姿容绝美、才情出众,曹叡自幼受其熏陶,早早接受儒家经典教育,聪慧过人,过目成诵,还痴迷于律法研读,深得曹操喜爱,常伴祖父左右,开启了懵懂的政治军事启蒙。
217 年,年仅 13 岁的曹叡随曹操东征孙权,自此踏上独立征程。然而,220 年风云突变,曹操病逝,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曹叡封齐公。彼时,宫廷斗争波谲云诡,甄氏与曹丕感情破裂,于 221 年被赐死,曹叡受牵连贬为平原侯,此后闭门蛰居,行事谨小慎微。好在他隐忍坚毅,终获曹丕信任,222 年复立为平原王,还过继给郭皇后,成嫡长子,获政治身份加持。
曹叡心里虽对过继一事不悦,却也只能曲意逢迎,朝夕问安,凭借乖巧懂事赢得郭皇后欢心,也让曹丕对他改观,进而聘河内世家虞氏为王妃。要知道,当时曹魏政权被士族门阀左右,河内士族更是翘楚,曹丕此举无疑是向士族宣告曹叡的储君地位,为他觅得强大政治依靠。
制衡朝堂控权臣,御敌安邦展雄才
公元 226 年,曹丕驾崩,曹叡继位,依遗诏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就此开启长达十三年的帝王生涯。彼时曹魏朝堂暗流涌动,曹氏宗亲与世家大族分庭抗礼。曹操时期,曹氏、夏侯氏宗亲手握军政大权,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分别镇守樊城、江淮、汉中,独当一面;士族则扎根政府,荀彧、崔琰等颍川、清河士族代表身居尚书令等要职。曹丕称帝后,因士族拥立之功,推行九品中正制,士族政治地位飙升。而曹丕为防兄弟争权,又刻意压制宗亲。
曹叡即位时,双方势力尚平衡,宗亲略占优。四位辅政大臣中,曹真、曹休为二代宗室掌军,陈群、司马懿代表士族理政。曹叡虽年轻,却沉稳坚毅、睿智果决,深谙制衡之道。见士族有坐大之势,他一改父策,为宗亲解绑,曹休、曹真地位在陈群、司马懿之上,司马懿仅为骠骑将军,屈居曹真、曹休之后,陈群虽管朝政却无军权,对曹叡皇权难以构成威胁。曹叡就这样将司马懿玩弄于股掌,使其空有资历,却难有作为。
不仅如此,曹叡还常以战事为由,频繁调遣曹休、曹真、司马懿赴边境,使其无暇染指朝政,确保大权独揽。曹叡的能力不止于权谋,更体现在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上。《魏书》赞其:“每出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登基两月,孙权趁曹魏政权交替、新君初立来犯。洛阳朝堂震动,群臣皆言救援,曹叡却冷静剖析局势,认定孙权擅水战、陆战薄弱,文聘既已整军,孙权必难持久。果不其然,东吴军不久便铩羽而归。此后,曹叡御驾亲征,对内维稳,对外抗敌,成功击退孙权,扛住诸葛亮五次北伐。235 年,又派刺客暗杀鲜卑首领轲比能,大破鲜卑,致其部落离散,北疆遂安。
曹叡理政同样有方,为人豁达严谨,广纳谏言,对地方官吏、百姓上书皆悉心审阅,事无巨细。经济上,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律法上,修订条文,减轻死刑、重刑,初继位便大权在握,辅政大臣形同虚设。
晚节不保酿危机,托孤不慎失江山
可惜,诸葛亮离世、内外局势平稳后,曹叡渐生骄奢之心,统治后期大兴土木,营建宫室,致社会矛盾激化。他自恃掌控全局,对司马懿与士族集团放松警惕,表面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
239 年,曹叡因酒色过度,身体垮塌,自知大限将至,急召司马懿托孤,望其效仿诸葛亮辅佐刘禅,与曹爽共佐太子曹芳。司马懿涕泪交加,叩首应承。是夜,年仅三十六岁的曹叡驾崩。怎奈所托非人,十年后的 249 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篡夺曹魏大权,其孙司马炎最终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曹魏基业自此倾颓,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