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逝世后,魏延心怀壮志,企图承继北伐大业,却最终命丧黄泉,而执行斩杀任务的是马岱。这其中的安排,隐藏着诸葛亮怎样的缜密考量呢?
魏延的经历颇为曲折,起始于刘表帐下,后转投韩玄,最终杀韩玄而投身刘备集团。马岱与之相仿,本为西凉旧部,在曹操逼迫下,随马超一同归降蜀汉。同为降将的身份背景,使得马岱在面对魏延时,有一种天然的“同类感”。这种相似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魏延内心的防备。毕竟,他们都曾在乱世中辗转,才寻得蜀汉这一安身立命之所。
战场上并肩作战的经历,悄然拉近了马岱与魏延的距离。马超离世后,马岱与魏延常常并肩作战,出生入死。“患难见真情”,长期的协同作战,让他们彼此信任,这种信任甚至深入到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魏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毫不犹豫地将后背托付给马岱,足见其对马岱信任之深。若不是这份战场上缔结的深厚私交,魏延怎会如此毫无保留?
而马岱对诸葛亮的忠诚,更是其成为斩杀魏延执行者的关键因素。在蜀汉集团中,忠诚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品质。马岱对诸葛亮忠心耿耿,唯其命是从。当诸葛亮将这一机密且重大的任务交予马岱时,马岱没有丝毫犹豫与退缩。他深知这一任务的重要性与敏感性,却依然坚定地执行。这份忠诚,不仅源于对诸葛亮个人的敬重与追随,更体现出对蜀汉大业的使命感。
对比姜维,虽同为降将且忠诚不二,智谋武艺俱佳,但他与魏延之间缺乏那种战场上生死与共铸就的私交。姜维与魏延在蜀汉集团中的角色与定位不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与人际圈子,难以获得魏延的信任。而那些与魏延私交甚笃的武将,要么武力不及马岱,难以在关键时刻确保成功斩杀魏延;要么缺乏马岱对诸葛亮那般纯粹的忠诚,可能在执行任务时有所动摇或泄密。
诸葛亮一生谨慎,善于洞察人心,他对马岱的选择绝非偶然。马岱集降将身份、与魏延的私交以及对自己的忠诚于一身,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斩杀魏延计划的顺利实施。他可以悄然接近魏延,不引起其过多怀疑,在关键时刻果断出手,且绝对遵循诸葛亮的指令,不给魏延任何逃脱或反击的机会。这一安排,既除去了蜀汉集团内部可能引发动荡的不稳定因素,又避免了因执行不当而引发的其他变故,可谓一举多得。